[发明专利]深度全热回收的温湿双控热泵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13335.3 | 申请日: | 202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3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成家豪;曹祥;张春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歆风空调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3/147 | 分类号: | F24F3/147;F24F11/65;F24F11/67;F24F13/24;F25B41/2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黄丽珍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度 回收 温湿 双控热泵 新风 除湿机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深度全热回收的温湿双控热泵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空气流路和制冷剂循环流路,所述空气流路包括送风流路和排风流路;所述送风流路和所述排风流路的交叉处设置有全热交换器;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换向阀、排风盘管、排风盘管支路节流装置、第二送风盘管、第二送风盘管支路节流装置和第一送风盘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对室内工况进行针对性、全面性地匹配,能够实现除湿、制热、热交换、旁通等运行模式,更适合户式全年新风除湿供给的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深度全热回收的温湿双控热泵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回收排风中的能量用于新风预处理,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重要节能手段之一。常见装置有显热或全热交换器和热泵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前者在室内外状态差异较大(例如夏季炎热工况和冬季寒冷工况)时效果显著,利用室内外温差/湿差实现热/湿传递,可以有效减少带入室内的新风湿负荷(但无法完全消除,此外也无法除去室内自身的湿负荷)。后者则可依靠制冷热泵循环系统实现更大的除湿量。
现有一类系统将全热交换器和热泵除湿系统结合使用,常见结构为新风流经全热交换器同回风热湿交换后,再流经热泵除湿模块除湿并再热后送入室内(参见公开专利CN111637578A、CN110986213A)。其主要不足在于:(1)将热泵除湿模块的全部冷凝热都带往室内,无法控制送风温度。一旦除湿量较大,容易造成送风温度偏高,增大室内空调系统的热负荷。(2)热泵除湿模块和全热交换器均是独立模块/系统,并未实现有机结合。对室内回风的热回收在全热交换器中完成,热泵系统并未参与。而实际上回风流经全热交换器后往往还具备相当的热回收潜力。(3)热泵除湿模块增加的除湿量有限。若要在当前结构中提升除湿能力,冷凝器将承担更高的换热量,容易引发冷凝温度过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深度全热回收的温湿双控热泵新风除湿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深度全热回收的温湿双控热泵新风除湿机,包括空气流路和制冷剂循环流路,所述空气流路包括送风流路和排风流路;
所述送风流路两端设有进风风口和送风风口;
所述排风流路两端设有回风风口和排风风口;
所述送风流路和所述排风流路的交叉处设置有全热交换器;
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换向阀、排风盘管、排风盘管支路节流装置、第二送风盘管、第二送风盘管支路节流装置和第一送风盘管;
所述四通换向阀、排风盘管支路节流装置节流装置、第二送风盘管、第二送风盘管支路节流装置和第一送风盘管均设于送风流路中;
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排风盘管均设于排风流路中。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所述送风流路的进风段设有进风空气传感器,用于监测进风的温度和湿度;
所述排风流路的回风段设有回风空气传感器,用于监测回风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所述送风流路的进风段和排风流路的回风段分别设有送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送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均为可调速的变频风机。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所述全热交换器底部留有旁通风口,所述旁通风口位于送风流路方向。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所述送风流路在全热交换器前后分别设置进风空气过滤器和送风空气过滤器;
所述排风流路在回风段设置有回风空气过滤器。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所述排风流路的回风段和送风流路的送风段相接处还设置有回风内循环风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歆风空调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未经浙江歆风空调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33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