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构建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04419.0 | 申请日: | 202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62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刘迪;郑建明;覃斌;张建军;张宇飞;金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6/29;G06F11/3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自然 驾驶 数据 仿真 场景 构建 方法 系统 | ||
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搭建方法及系统,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中驾驶场景的构建技术。解决了现有自动驾驶场景构建方法依赖于手工搭建、可移植性差,并且无法完全还原全部动态信息的问题。所述方法采集自然驾驶情况下获得的场景数据作为基础;从其中提取csv信息;将本车坐标与目标车坐标转转到同一坐标系中;利用开源地图OSM和采集获得的场景数据生成静态地图;将车道信息、本车信息和目标车信投影至所述静态地图中,同时对所述静态地图中的路网信息进行修正;通过SCP指令将所述csv信息转换成xml格式文件;以时间为触发条件,将修正路网信息之后的静态地图和xml格式文件导入VTD生成动态图,完成搭建。本发明适用于对自动驾驶场景的构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驾驶场景的构建技术。
背景技术
测试场景库是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性开发设计及验证的有效支撑,是保证智能网联汽车上路运行的“燃料”。若证明无人驾驶车辆比普通的驾驶更安全,需要100辆车,24小时全天侯,40km/h在各种真实场景下连续测试225年!因此,应建立虚拟仿真测试能力,首先就是要构建满足测试需求的仿真场景。这些重构场景可还原真实数据,可开展仿真测试,可大大缩减测试验证周期,对自动驾驶功能开发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目前多数场景重构方法都基于手工搭建,且没有形成标准,可移植性差,难以跨软件使用。而且人工搭建参差不齐,单人成果难以复现。同时,逻辑场景是基于提取的场景特征,并没有完全还原全部动态信息,对虚拟测试造成了一系列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先解决了现有用于自动驾驶场景构建方法依赖于手工搭建、可移植性差,并且无法完全还原全部动态信息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搭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场景数据采集步骤,用于采集自然驾驶情况下获得的场景数据;
csv信息提取步骤,用于从场景数据中提取csv信息,所述csv信息包括本车信息、目标车信息、车道信息;
本车坐标转换步骤,用于将本车所在的地球坐标系转为大地坐标系;
目标车坐标转换步骤,用于将目标车所在的局部坐标系转为大地坐标系;
静态图获取步骤,用于利用开源地图OSM和采集获得的场景数据生成静态地图;
路况信息投影步骤,将车道信息、转换坐标之后的本车信息和目标车信投影至所述静态地图中,同时对所述静态地图中的路网信息进行修正;
文件格式转换步骤,用于通过SCP指令将所述csv信息转换成xml格式文件;
仿真场景搭建步骤,用于以时间为触发条件,将修正路网信息之后的静态地图和xml格式文件导入VTD生成动态图,完成仿真场景的搭建。
进一步,所述目标车是指:采集信息的车辆周围所有能对本车驾驶行为产生影响的车辆。
优选地,所述将目标车坐标转换步骤的过程为:通过公式
x”=(x-m)cosθ+(y-n)sinθ
y”=(y-n)cosθ-(x-m)sinθ
实现对坐标系的转换,公式中,x、y分别是车辆在局部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θ是局部坐标系转过渡坐标系的旋转角,m、n是过渡坐标系转大地坐标系的横、纵向偏移,x”y”是车辆在大地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
优选地,所述静态图获取步骤的过程为:
采用用于自动驾驶研究的开源模拟器CARLA读取由OsmOpenStreetMap生成的开源地图文件中的内容,并将其转换为OpenDRIVE格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44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