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构建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04419.0 | 申请日: | 202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62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刘迪;郑建明;覃斌;张建军;张宇飞;金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6/29;G06F11/3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自然 驾驶 数据 仿真 场景 构建 方法 系统 | ||
1.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搭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场景数据采集步骤,用于采集自然驾驶情况下获得的场景数据;
csv信息提取步骤,用于从场景数据中提取csv信息,所述csv信息包括本车信息、目标车信息、车道信息;
本车坐标转换步骤,用于将本车所在的地球坐标系转为大地坐标系;
目标车坐标转换步骤,用于将目标车所在的局部坐标系转为大地坐标系;
静态图获取步骤,用于利用开源地图OSM和采集获得的场景数据生成静态地图;
路况信息投影步骤,将车道信息、转换坐标之后的本车信息和目标车信投影至所述静态地图中,同时对所述静态地图中的路网信息进行修正;
文件格式转换步骤,用于通过SCP指令将所述csv信息转换成xml格式文件;
仿真场景搭建步骤,用于以时间为触发条件,将修正路网信息之后的静态地图和xml格式文件导入VTD生成动态图,完成仿真场景的搭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搭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本车坐标转换步骤,采用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作为投影方式实现对坐标的转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搭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目标车坐标转换步骤中,通过公式
x”=(x-m)cosθ+(y-n)sinθ
y”=(y-n)cosθ-(x-m)sinθ
实现对坐标系的转换,公式中,x、y分别是车辆在局部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θ是局部坐标系转过渡坐标系的旋转角,m、n是过渡坐标系转大地坐标系的横、纵向偏移,纵坐标,x”、y”分别是目标车在所述大地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搭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图获取步骤的过程为:
采用用于自动驾驶研究的开源模拟器CARLA读取由OsmOpenStreetMap生成的开源地图文件中的内容,并将其转换为OpenDRIVE格式;
将开源地图osm中的每条道路默认有两条参考线,分别为来路和去路;
采用开源模拟器CARLA最底层算法依照参考线向右扩展形成两条车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搭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况信息投影步骤中,对所述静态地图中的路网信息进行修正的过程为:
a)计算每个采样点中本车坐标相对开源地图osm中参考线的最短距离,
如果该最短距离满足条件,则认为该采样点隶属参考线所在道路;
b)结合本车所属车道编号,将参考线平移,绘制本车车道和周围所有车车道;
c)结合中央隔离带类型,加载隔离带信息;
d)识别距离当前参考线最近的参考线,将其定义为对向车道参考线;
e)删除对向车道参考线,同时将本侧车道对称至对向形成对向车道;
f)输出以OpenDRIVE为标准的xodr地图工程文件,即最终仿真场景所需的静态地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仿真场景搭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场景搭建步骤的过程为:
采用VTD仿真软件中SCP命令,提取修正路网信息之后的静态地图中的车辆的位置和运动朝向信息;
通过命令出发仿真环境中的交通参与者;
使用c++语言中引用rapidxml SDK,将上述构造好的SCP指令转成标准xml格式,即可与修正路网信息之后的静态地图文件一同加载至VTD软件,进行预览,完成仿真场景的构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441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