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恒定浓度法测量核电站主控室气体内漏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99573.3 | 申请日: | 2022-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8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高琳锋;侯建荣;张渊;吴涛;郭哲斌;常森;陈建利;张雪平;刘群;梁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恒定 浓度 测量 核电站 主控 体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恒定浓度法测量核电站主控室气体内漏量的方法,属于核安全和民用安全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依据核电站主控室容积与示踪剂目标浓度,向各单区域注入示踪气体;S2、对各单区域内的示踪气体取样和浓度测量,连续循环分析直至各单区域空间内示踪剂浓度达到恒定;S3、根据各单区域示踪剂浓度值与目标浓度值的差值,向各单区域空间动态补注示踪气体,实现各单区域内示踪剂浓度稳定并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S4、根据补充示踪剂流量值、主控室送风流量及各单区域示踪剂浓度值,计算得到多空间核电站主控室气体内漏量。本发明能够精确高效地实现多区域主控室无过滤空气进入的内漏量测量,进而对主控室可居留性进行有效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安全和民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恒定浓度法测量核电站主控室气体内漏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核电厂主控室是核电厂运行控制的关键位置,对保证主控室事故工况下的可居留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判定主控室可居留的一个关键参数是无过滤空气内漏量的测量,进行主控室无过滤空气内漏量的测量以确保主控室的工作人员在事故工况下不会受到超出设计标准的辐射照射及化学毒物危害。
测量无过滤空气内漏量,需要将示踪气体注入待测试验空间内,然后根据示踪气体浓度或总质量的变化行为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求得主控室的内漏量。主控室内漏量测量通常采用浓度衰减法、恒量注入法和恒定浓度法三种示踪气体测量方法。三种试验方法相比,浓度衰减法较适用于只存在空气内循环的密闭空间,恒定流量法较适用于存在加压送风的密闭空间,恒定浓度法较适用于复杂的几何空间。其中,恒定流量法和恒定浓度法可以在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测试换气量随时间变化的工况,适用范围较广,较接近核电厂主控制室的实际运行状况。与恒定浓度法相比,恒定流量法需要的仪器及控制设备较少,且试验时间较短,但是该方法与浓度衰减法一样,ASTM E741-11标准推荐测试范围为单一区域空间的内漏量,在多区域检测方面ASTM E741-11推荐恒定浓度法。
目前,国内主控室内漏量测量技术多采用恒定流量法,恒定浓度法技术鲜有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恒定浓度法测量核电站主控室气体内漏量的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够精确高效地实现多区域主控室无过滤空气进入的内漏量测量,进而可对主控室可居留性进行有效评价,保证主控室操作人员在事故工况下不丧失控制反应堆的能力。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恒定浓度法测量核电站主控室气体内漏量的方法,所述方法使用一种核电站主控室气体内漏量的测量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注入系统、取样系统、样品准备系统、分析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核电站主控室包含多个彼此物理隔离的单区域空间,每个单区域空间与外部的通风系统相连,每个单区域空间内配置有示踪剂注入口和示踪剂取样口;所述注入系统与核电站主控室各单区域空间的所述示踪剂注入口连接,根据所述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程序按设定流量向各单区域空间内注入示踪气体;所述取样系统与核电站主控室各单区域空间的所述示踪剂取样口连接,根据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程序从各单区域空间按设定流量抽取示踪气体提供给所述样品准备系统;所述样品准备系统与所述分析系统连接,用于向所述分析系统提供稳定压力、流量以及精确体积的示踪剂气体样品;所述分析系统包括气体分析仪,用于精确测量从核电站主控室各单区域空间抽取的示踪气体浓度,实现实时在线分析;通过所述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程序实现各单区域空间内示踪剂浓度维持稳定的动态调节;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依据核电站主控室的容积与示踪剂目标浓度,开启所述注入系统,向核电站主控室各单区域空间注入设定流量的示踪气体;
S2、通过所述取样系统和所述分析系统对核电站主控室各单区域空间内的示踪剂气体取样和浓度测量,连续循环分析示踪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直至各单区域空间内示踪剂浓度保持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未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95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