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93829.X | 申请日: | 202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2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董有;赵丹;鞠树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筑福(北京)城市更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G21/12;E04G21/02;E04B5/17;E04B1/38;E04B1/98;E04C5/16;E04C5/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屋面板 采用 增加 圈梁 叠合 结构 加固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新加叠合层、新加圈梁、锚筋、原构造柱、屋面板,所述的屋面板上新加叠合层由新加圈梁、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和斜拉钢筋构成;所述的新加圈梁由圈梁钢筋、圈梁箍筋构成;所述的原构造柱柱头上均匀分布四个植筋孔;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均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绑扎叠合层箍筋,两层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进行绑扎,本发明主要是为了增强屋面板的整体性,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既有砌体结构是我国既有建筑中的主要结构形式,约占民用建筑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然而,由于砌体结构的材料及连接方式决定了结构的变形能力小,抗震性能差,在历次地震中震害严重,因此,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理论和技术研究是当今结构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研究安全、经济、节能、环保,有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砌体结构老旧住宅抗震加固方法,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后续安全使用,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尤其是砌体结构屋面板的加固改造需要从整体考虑。通过对屋面板结构的综合改造,可以提高结构的延性,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延长原有建筑物使用年限。本发明主要针对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施工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屋面板的整体性,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施工方法,参见图1至4所示,包括新加叠合层、新加圈梁、锚筋、原构造柱、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屋面板上新加叠合层由新加圈梁、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和斜拉钢筋构成;所述的新加圈梁由圈梁钢筋、圈梁箍筋构成;所述的原构造柱柱头上均匀分布四个植筋孔;所述的锚筋为φ16的钢筋;所述的新加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的间距为40mm;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间隔200mm~300mm绑扎叠合层箍筋,两层叠合层横向钢筋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进行绑扎;所述的叠合层纵向钢筋为上、下两层布置,上、下两层的间距为40mm;所述的叠合层纵向钢筋间隔200mm~300mm绑扎叠合层箍筋,两层叠合层纵向钢筋的端部分别与圈梁钢筋进行绑扎。
进一步地,所述的圈梁钢筋为四根,四根圈梁钢筋之间的间距均为180mm。
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圈梁上的圈梁箍筋间隔1000mm~2000mm绑扎一组圈梁箍筋,每组圈梁箍筋为两个,两个圈梁箍筋的间距为200mm。
进一步地,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均为φ6的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圈梁箍筋、叠合层箍筋均为φ8的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斜拉钢筋为φ12的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叠合层和新加圈梁整体浇注,形成新的整体屋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叠合层横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圈梁钢筋、圈梁箍筋、斜拉钢筋和叠合层箍筋均采用HPB300或HRB335等级的热轧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加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宽度不小于120mm。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筋孔直径为25mm,深度为150mm~200mm。
上述一种屋面板采用增加圈梁、叠合层结构加固及其施工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钢筋下料。
步骤二:新加叠合层、新加圈梁施工前先清除屋面板的酥碱、油污或饰面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筑福(北京)城市更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筑福(北京)城市更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38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