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58951.3 | 申请日: | 202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14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宁武林;毛鸣翀;方维;熊力冲;龚德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10/06 | 分类号: | B60W10/06;B60W10/10;B60W10/18;B60W10/188;B60W30/02;B60W30/06;B60W30/14;B60W30/18;B60W30/182;B60W40/10;B60W40/105;B60W50/00;B60W50/04;B60W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陈涛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 方法 装置 介质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领域,揭示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在恒油门控制模式中配置的目标控制参数或者在特定工况控制模式中选择的目标特定工况曲线,控制车辆以设定工况行驶,其中,特定工况控制模式中包括多个工况对应的特定工况曲线,所述目标控制参数包括控制结束参数,所述特定工况曲线包括控制结束条件信息;在车辆以所述设定工况进行行驶的过程中,监测车辆的状态信号和测试参数信息;若状态信号与控制结束参数或目标特定工况曲线中的控制结束条件信息相匹配,则停止对车辆的控制,以根据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测试参数信息对车辆进行标定。此方法能够精准、重复、高效地控制车辆进入设定工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驾驶性指车辆前进方向的所有动态响应变化。整车驾驶性优化是针对车辆驾驶全工况下对车辆的控制参数进行修改标定,以保证车辆展现出最优的驾驶性能。
目前在对整车驾驶性标定过程中,标定工程师需要针对每一个驾驶工况进行参数标定开发后再进行评价测试。而驾驶员在驾驶工况控制过程中,常出现对工况的油门、车速控制不够准确,导致一个驾驶工况或许需要操作多次,极大地加大了标定工程师的工作量,且复现同一工况也无法做到真正的一致,这给整车驾驶性标定工程师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带来了不便,不利于工程师对优化方向的把控。因此,现有的驾驶工况控制方案控制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差,而且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在车辆制造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驾驶工况的控制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差,而且效率很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系统。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在恒油门控制模式中配置的目标控制参数或者在特定工况控制模式中选择的目标特定工况曲线,控制车辆以设定工况行驶,其中,所述特定工况控制模式中包括多个工况对应的特定工况曲线,所述目标控制参数包括控制结束参数,所述特定工况曲线包括控制结束条件信息;
在所述车辆以所述设定工况进行行驶的过程中,监测所述车辆的状态信号和测试参数信息;
若所述状态信号与所述控制结束参数或所述目标特定工况曲线中的控制结束条件信息相匹配,则停止对所述车辆的控制,以根据所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所述测试参数信息对所述车辆进行标定。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控制模块,被配置为根据在恒油门控制模式中配置的目标控制参数或者在特定工况控制模式中选择的目标特定工况曲线,控制车辆以设定工况行驶,其中,所述特定工况控制模式中包括多个工况对应的特定工况曲线,所述目标控制参数包括控制结束参数,所述特定工况曲线包括控制结束条件信息;
监测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车辆以所述设定工况进行行驶的过程中,监测所述车辆的状态信号和测试参数信息;
停止模块,被配置为若所述状态信号与所述控制结束参数或所述目标特定工况曲线中的控制结束条件信息相匹配,则停止对所述车辆的控制,以根据所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所述测试参数信息对所述车辆进行标定。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控制系统,包括:
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特定工况控制模式中与多个工况对应的特定工况曲线;
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恒油门控制模式和特定工况控制模式的选择界面,并接收在所述恒油门控制模式中配置的目标控制参数或者在所述特定工况控制模式中选择的目标特定工况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89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