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移动对象分布式索引的速度分区方法、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41105.0 | 申请日: | 2022-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9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邓泽;王力哲;刘韬;靳悦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G06F16/22 | 分类号: | G06F16/22;G06F16/23;G06F16/27;G06F1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3 | 代理人: | 段守富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移动 对象 分布式 索引 速度 分区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移动对象分布式索引的速度分区方法、装置及系统。本发明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第一移动对象速度点在线创建微聚类;根据第二移动对象速度点在线更新所述微聚类;若当前微聚类为零微聚类,则将所属宏聚类ID设置为0,否则将所属宏聚类ID设置为当前在线速度分区计数器的值,并将当前微聚类添加到该值对应的速度分区中,速度分区计数器加一;根据旧微聚类的相交微聚类以及与新微聚类距离最近的微聚类,在所述相交微聚类中删除过期的微聚类,更新所述新微聚类的宏聚类ID并将所述新微聚类加入到对应的速度分区。本发明满足大量旧移动对象离开集合和新移动对象进入集合的现象所带来的现实应用需求,能够实时准确地更新速度分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面向移动对象分布式索引的速度分区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大数据的主要应用是物联网,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连接互联网的设备数量的增加。这些设备通常配备各种传感器,可以实时或每分钟多次积累大量数据。在物联网领域,数据流在许多应用中都很常见,如综合web搜索、网络流量中的异常实时检测、社交网络、环境监测、信息物理系统和传感器网络。在这些应用程序中,数据会随着时间发生显著的变化,并不断地到达,其中有大量数据是由移动对象产生,数据中包含移动对象的位置信息和速度信息。
为更好地处理移动对象数据,需要对其建立索引,以连续索引大量静态空间对象(如建筑物)和不同速度的移动对象(如行人、出租车、公共汽车等)。移动对象分布式索引是当前主流的移动索引方法,这类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移动对象的速度划分出多个分区,为每个分区独立地建立一个或多个移动对象索引,这样速度相近的移动对象在同一索引中。但现有速度分区方法无法应对移动对象集合高度动态变化的场景,无法满足现实应用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时准确更新速度分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移动对象分布式索引的速度分区方法,包括:根据第一移动对象速度点在线创建微聚类;根据第二移动对象速度点在线更新所述微聚类;若当前微聚类为零微聚类,则将所属宏聚类ID设置为 0,否则将所属宏聚类ID设置为当前在线速度分区计数器的值,并将当前微聚类添加到该值对应的速度分区中,速度分区计数器加一;根据旧微聚类的相交微聚类以及与新微聚类距离最近的微聚类,在所述相交微聚类中删除过期的微聚类,更新所述新微聚类的宏聚类ID并将所述新微聚类加入到对应的速度分区。
本发明所述的面向移动对象分布式索引的速度分区方法,通过在移动对象创建分布式索引时在线创建速度分区,与现有基于SP的分区方法相比,能够满足大量旧移动对象离开集合和新移动对象进入集合的现象所带来的现实应用需求,可以应用于移动对象集合高度动态变化的场景,因而能够实时准确地更新速度分区。
可选地,所述根据第一移动对象速度点在线创建微聚类包括:初始化所述微聚类,根据当前微聚类计数器的值设置所述微聚类的ID;将所述第一移动对象速度点对应的移动对象ID和移动对象的速度点列表存入到所述微聚类的哈希表中;根据所述第一移动对象速度点的属性设置所述微聚类。
本发明所述的面向移动对象分布式索引的速度分区方法,根据第一移动对象速度点在线创建微聚类,进而根据微聚类创建宏聚类,从而可以创建速度分区。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移动对象速度点的属性设置所述微聚类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移动对象速度点的属性设置所述微聚类的密度、位置、半径、能量和所占速度网格列表,其中,所述密度表示所述微聚类包含的移动对象的数量,所述位置表示所述微聚类中最新的不同空间对象的速度点的平均值,所述半径用于将所述微聚类划分为核心区域和外壳区域,所述能量表示所述微聚类中所有速度点的最大时间戳与接收移动对象速度点流的滑动窗口的时间下界的差,所述所占速度网格列表表示与所述微聚类重叠的速度网格列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411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