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同位素内标-QuEChERS-UPLC-MS法检测中药饮片丙烯酰胺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33905.8 | 申请日: | 2022-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9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郑成;周颖;方翠芬;王荣;赵维良;陈碧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吴晓微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同位素 quechers uplc ms 检测 中药饮片 丙烯酰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同位素内标‑QuEChERS‑UPLC‑MS法检测中药饮片丙烯酰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内标贮备溶液的制备;(2)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3)系列对照品溶液的制备;(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5)线性回归方程的获得;(6)样品的检测;(7)丙烯酰胺浓度的测定。本发明采用优化的QuEChERS净化前处理技术,联用同位素内标‑超高压液相‑质谱法,测定“浙八味”及新“浙八味”共计247批药材饮片样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方法简便、准确且重复性好,为丙烯酰胺这一新兴的中药材和饮片中有害物质控制及相关指导原则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位素内标 -UPLC-MS/MS联用QuEChERS法检测“浙八味”等道地药材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酰胺(Acrylamide,AM)是一种不饱和酰胺,如下所示:
德国研究人员于1949年首次研发上市,主要用于合成聚丙烯酰胺,作为黏合剂、增强剂、絮凝剂或者食品包装材料而广泛使用。作为一种水溶性物质,AM极易被人体消化道、皮肤等其他组织吸收,在体内外均表现有致突变致癌性。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将其列为二类致癌物。2002年瑞典科学家在油炸马铃薯中首次发现丙烯酰胺的存在,由此开启了食品、水质和材料等领域对AM毒性和产生机制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之后陆续发现了AM的危害主要有神经毒性、基因毒性和生殖毒性等。其中,神经毒性研究广泛而深入,并且有对人类确诊病例的研究,如Lars Hagmar,Chen JH等分别通过对病例的统计学分析和细胞实验验证了AM的神经毒性及毒理作用。同时对AM的产生机制研究表明,以还原糖和天冬酰氨酸等氨基酸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AM,为其主要产生途径。
我国也已颁布AM相关的食品国家标准,但仍未规定具体品种的限量要求。而中药饮片中AM的检测技术、残留水平、限量标准以及风险评估研究均处在刚刚起步阶段,除了河北大学2010年前后有过相关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外,至今国内外有关中药中AM研究报道较少。中药材大多来源于植物,且很多是“药食同源”品种,类似于食品的高淀粉高蛋白品种较多,大多需经过高温炮制后使用,因此高温炮制工艺带来的AM残留风险客观存在,需要引起研究人员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浙江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以“浙八味”(浙贝母、杭白菊、白术、浙麦冬、杭白芍、延胡索、玄参、温郁金)为代表的中药材享誉中外。2018年,浙江省确定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西红花为新“浙八味”道地药材培育品种,其中白术、白芍、杭白菊、温莪术、浙贝母、延胡索等均以炒制品为习用品,由此引发诸如高温炒制工艺是否会造成中药材和饮片中AM 残留哪些炮制品种AM残留风险较高等疑问。
因此,有必要对新老“浙八味”为代表的中药材和饮片的AM含量进行检测,以期为AM这一新兴的中药材和饮片中有害物质控制及相关指导原则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背景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同位素内标-QuEChERS-UPLC-MS法检测中药饮片丙烯酰胺的方法。本发明以收集的新老“浙八味”为代表的中药材和饮片生品和炮制品共计247批次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的QuEChERS法建立了简便通用的净化方法,并通过UPLC-MS/MS对丙烯酰胺的含量进行了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且重复性好,为丙烯酰胺这一新兴的中药材和饮片中有害物质控制及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同位素内标-QuEChERS-UPLC-MS法检测中药饮片丙烯酰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内标贮备溶液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未经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39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