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细钢渣粉胶凝及其制备混凝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16175.0 | 申请日: | 202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59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华;吴长锡;王书民;王发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7/147;C04B7/26;C04B16/06;C04B24/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至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58 | 代理人: | 霍丽惠 |
地址: | 363004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渣 粉胶凝 及其 制备 混凝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超细钢渣粉胶凝及其制备混凝土的方法。本发明的超细钢渣粉胶凝,包括以下原料:超细钢渣粉、超细矿渣粉、超细煤灰粉、聚丙烯纤维、环氧树脂和水泥。本发明还公开了含有超细钢渣粉胶凝的混凝土,以及该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超细钢渣粉、超细矿渣粉、超细煤灰粉代替水泥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了水泥的使用,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生产成本,而且解决了钢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本发明所制备的混凝土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施工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细钢渣粉胶凝及其制备混凝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钢渣是在炼钢过程中加入石灰石、白云石和铁矿石等熔剂以及造渣材料冶炼后,从高温下熔化成两个互不熔解的液相炉料中分离出来的杂质。钢渣含有丰富的钙、铁、硅等元素,其化学成分包括CaO、SiO2、Fe2O3、Al2O3、MgO、P2O5和MnO等。由于钢渣的许多化学成分与水泥熟料的相似,钢渣具有很大资源化利用的潜力。将钢渣作为掺合料应用于混凝土,不仅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减少水泥的用量,而且可以解决钢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对钢渣在水泥和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然而,钢渣在建材领域的应用远没有其它工业废渣如粉煤灰、高炉矿渣等掺合料广泛。对粉煤灰和高炉矿渣应用的研究已经产生许多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钢渣的成分复杂多变,易磨性差,前期预处理较困难,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中国专利申请CN110498630A涉及一种混凝土复合外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混凝土,以重量分数计,混凝土复合外加剂包含以下组分:钢渣3-11份,磨细矿渣20-27份,硅灰12-15份,粉煤灰35-48份,减水剂3-11份,膨胀剂2-6份。本发明还涉及该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制备方法和添加该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混凝土。本发明提供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能够增强混凝土的强度,但钢渣的利用率较低。
中国专利申请CN104961413 A公开了一种利用钢渣微粉、矿渣微粉、粉煤灰做掺合料制备道路混凝土的方法。道路混凝土主要由胶凝材料、拌合水、粗细集料、外加剂组成;胶凝材料由水泥、钢渣微粉、矿渣微粉、粉煤灰复合而成,其各组分质量百分比:水泥40%~80%,钢渣微粉5%~20%,矿渣微粉5%~20%,粉煤灰5%~20%;水胶比控制在0.35~0.45;粗、细集料均采用连续级配;砂率控制在31%~41%,外加剂为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植物蛋白引气剂,掺量分别为胶凝材料质量的1.5%~2.5%和0.5%~1.5%。本发明制备的混凝土抗折强度在4.7~7.6MPa,具有较高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较优的耐久性,并能显著增大钢渣微粉、矿渣微粉、粉煤灰的利用率,然而,其组分较为复杂,增加了混凝土的制作难度和成本,不利于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鉴于超细钢渣具有很大资源化利用的潜力,并且将钢渣作为掺合料应用于混凝土,不仅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减少水泥的用量,而且可以解决钢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含钢渣混凝土相关的工艺和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超细钢渣粉胶凝及其制备一种超细钢渣粉胶凝及其制备混凝土的方法,采用该钢渣粉胶凝制备的混凝土,坍落度低,干容重高,具有良好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一种超细钢渣粉胶凝,包括以下原料:超细钢渣粉、超细矿渣粉、超细煤灰粉、聚丙烯纤维、环氧树脂和水泥。
进一步地,所述超细钢渣粉胶凝,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超细钢渣粉20-30份、超细矿渣粉20-30份、超细煤灰粉20-30份、聚丙烯纤维2-5份、环氧树脂2-5份和水泥60-100份。
进一步地,所述超细钢渣粉胶凝,超细钢渣粉、超细矿渣粉和超细煤灰粉的质量比为2: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6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