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氢杨梅素的共晶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214481.0 | 申请日: | 2022-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4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 发明(设计)人: | 蒋才武;陈清;林宁;张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D311/32 | 分类号: | C07D311/32;C07D213/8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0001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杨梅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双氢杨梅素的共晶化合物,与双氢杨梅素相比能够增加其溶解度、提高稳定性以及提高生物利用度,共晶形成物的引入,能够改善药物本身的结晶性能及物化性质。本发明以异烟酰胺或4,4′‑联吡啶为共晶形成物,通过非共价键,在晶胞中相互作用结合生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共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氢杨梅素的共晶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双氢杨梅素是来源于中药藤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属于黄酮醇类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消炎等多种功效;现有大量研究表明,双氢杨梅素对肝脏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具有预防酒精肝、脂肪肝、抑制肝细胞恶化、降低肝癌的发病率等作用,因此具有明确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双氢杨梅素在水中溶解度低、渗透性差,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改善双氢杨梅素的溶解性等性质进而改善生物利用度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双氢杨梅素的共晶化合物(药物共晶),与双氢杨梅素相比能够增加其溶解度、提高稳定性以及提高生物利用度。药物共晶在修饰药物活性成分理化性质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药物共晶是活性药物成分(API)与共晶形成物(CCF)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的新的结晶形式。共晶形成物的引入,能够改善药物本身的结晶性能及物化性质。
本发明以异烟酰胺或4,4′-联吡啶为共晶形成物,详述如下:
技术方案一:
双氢杨梅素-异烟酰胺药物共晶,以双氢杨梅素作为活性药物成分,以异烟酰胺为共晶形成物,由双氢杨梅素和异烟酰胺通过非共价键,在晶胞中以1∶1的方式相互作用结合生成。双氢杨梅素-异烟酰胺药物共晶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轴长轴角α=100.827(4)°,β=106.501(4)°,γ=103.454(4)°,两种成分的化学结构示意如下:
该共晶粉末的X射线衍射图谱在2θ为5.54°,6.56°,10.16°,12.16°,12.44°,13.40°,14.14°,15.20°,16.72°,18.25°,18.74°,20.60°,21.60°,23.12°,24.03°,24.68°,25.30°,27.34°等处具有特征峰。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表明,该共晶在201℃有一吸热峰,熔点介于双氢杨梅素和异烟酰胺之间。
该共晶红外图谱在3379cm-1、1634cm-1、842cm-1、755cm-1、630cm-1等处具有特征峰。
技术方案二:
双氢杨梅素-4,4′-联吡啶药物共晶,以双氢杨梅素作为活性药物成分,以4,4′-联吡啶为共晶形成物,由双氢杨梅素和4,4′-联吡啶以1∶2.5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结合生成。双氢杨梅素-4,4′-联吡啶药物共晶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轴长为轴角α=112.648(3)°,β=95.628(2)°,γ=95.179(2)°,两种成分的化学结构示意如下:
该共晶粉末的X射线衍射图谱在2θ为5.54°,6.56°,10.16°,12.16°,12.44°,13.40°,14.14°,15.20°,16.72°,18.25°,18.74°,20.60°,21.60°,23.12°,24.03°,24.68°,25.30°,27.34°等处具有特征峰处。
DSC分析表明,该共晶在231℃有一吸热峰,熔点介于双氢杨梅素和4,4′-联吡啶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未经广西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44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疗高效垃圾处理箱
- 下一篇:油液金属颗粒检测电路、方法及传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