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及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58111.X | 申请日: | 2022-0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2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 发明(设计)人: | 陈崇;崔泰松;陈贤青;毛溶洁;李洁;姜亚洲;史方圆;张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3;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谭小琴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安全气囊 控制器 虚拟 标定 方法 车辆 | ||
1.一种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制定碰撞试验矩阵和项目开发需求;
步骤2:建立初始碰撞虚拟样机;
步骤3:基于模型验证技术更新所述初始碰撞虚拟样机的关键参数,得到高精度虚拟样机;
步骤4:利用高精度虚拟样机获取各工况虚拟碰撞信号;
步骤5:对各工况进行虚拟集成标定,统计虚拟标定结果信息;
步骤6:判断所述标定结果是否满足项目开发需求,若满足,结束虚拟标定;若不满足,则进入步骤7;
步骤7:根据所述标定结果优化改进车体结构,并返回步骤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
步骤1.1:确认碰撞类型和试验速度,制定碰撞试验矩阵;
步骤1.2:确认必须点火工况及对应的要求点火时刻;
步骤1.3:确认各工况的点火安全裕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1:建立适用于各个工况的整车虚拟样机;
步骤2.2:根据步骤1.1建立各个工况对应的壁障有限元模型;
步骤2.3:设定各个工况的边界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执行材料模型验证,更新虚拟样机关键材料的材料模型和力学特性参数、损伤及失效参数;
步骤3.2:执行系统级模型验证,更新关键子系统或系统的接触算法、网格划分、连接模型及连接模型的力学特性参数;
步骤3.3:执行整车级模型验证,全局修正虚拟样机的接触算法及关键连接的力学特性参数,得到高精度虚拟样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如果仅考察一维响应,则选择单响应模型验证技术;如果同时考察多元响应,则选择多响应模型验证技术;如果考察不确定性信息对虚拟样机预测性能的影响,则选择不确定性模型验证技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模型验证是通过全局误差指标判断各层次虚拟样机的预测结果与物理系统的吻合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全局误差指标由幅度误差、相位误差和形状误差三部分加权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更新是指通过循环自动更新虚拟样机参数,以找出能使虚拟样机的输出和试验结果能更好匹配的参数配置,同时还要考虑到每个响应量的重要图像特征的平衡和优化。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或6或7或8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包括:
步骤5.1:转换碰撞响应的采样频率,检测信号一致性,截取有效信号段,滤波处理;
步骤5.2:将时域数据转换为点火控制算法数据并绘制在同一图形中;
步骤5.3:根据各工况要求点火时刻绘制点火阈值线;
步骤5.4:判断各工况的点火鲁棒性;
步骤5.5:统计各工况的点火裕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虚拟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具体为:
步骤7.1:耐撞性结构的碰撞力传递路径分析及优化目标确定;
步骤7.2:筛选影响信号冲突的敏感因子并确认敏感因子的水平;
步骤7.3:选用合适的正交表,安排试验计划,并返回步骤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811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换除鳞集管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3-芳基异喹啉衍生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