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9570.9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5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段慧玲;李宏源;宋淮桐;吕鹏宇;张飞天;周旭;吕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4C35/00;B63B1/30;B63B1/38;B63H11/02;B63G8/1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体 介质 航行 | ||
1.一种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整体呈流线型,包括连接为一体的艇体(4)和艇首(5),其特征在于,该跨介质航行器还包括:
至少一对变体机翼结构,对称设置于艇体(4)的两侧,每个变体机翼结构包括一NACA水翼(2)和一超空泡水翼(3),其中NACA水翼(2)设置于变体机翼结构的根部且与艇体(4)连接,超空泡水翼(3)设置于变体机翼结构的端部且连接于NACA水翼(2);
推进系统,设置于艇体(4)的尾部,采用喷水推进器(1)为跨介质航行器提供动力支持;
控制系统,设置于艇体(4)的内部,采用双环反馈控制,基于多传感器的组合运用对推进系统和变体机翼结构进行控制,实现跨介质航行器在水下和水面不同介质中的航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体机翼结构还包括一折叠机构,所述NACA水翼(2)与所述超空泡水翼(3)通过该折叠机构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采用机械自锁装置,对NACA水翼(2)和超空泡水翼(3)进行收放,实现跨介质航行器在水面和水下不同介质中的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ACA水翼(2)相对于艇体(4)水平布置,具有较大的升阻,跨介质航行器加速行驶时,NACA水翼(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会产生向上的升力,将跨介质航行器抬出水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空泡水翼(3)相对于艇体(4)倾斜布置,采用翼型设计,在航行过程中切割自由液面,在超空泡水翼(3)的表面形成一层气膜,从而减少跨介质航行器在水下的阻力,提高跨介质航行器的航行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体机翼结构的数量为1对、2对、3对或4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体机翼结构的数量为2对,艇体(4)的前后各一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系统采用的喷水推进器(1)包括环状导管(6)、定子(7)和转子(8),其中:
所述环状导管(6)固设于艇体(4)的尾部,包裹着定子(7)和转子(8);
所述定子(7)是一组固定叶片,与来流呈一定角度,为转子入流产生预旋,同时将环状导管(6)固定于艇体(4)的尾部;
所述转子(8)是一组可旋转叶片,通过与水流的相互作用力来推动跨介质航行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导管(6)的翼型剖面是喷水推进器(1)流场的控制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采用双环反馈控制结构,利用多个传感器的实时反馈,实现对跨介质航行器在不同航行环境条件下的精准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环反馈控制结构包括内环控制和外环控制,利用内环控制来稳定跨介质航行器的姿态与速度,利用外环控制来实现运动轨迹指令的高精度跟踪。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变体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控制包括光纤陀螺仪和多普勒速度仪,所述外环控制包括压力传感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深度计、侧扫声呐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未经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957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静脉采血护理车
- 下一篇:一种用于鼻腔手术后的鼻窦冲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