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双侧极耳的电池及其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7085.8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47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峰;奚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02 | 分类号: | H01M50/502;H01M50/531;H01M50/536;H01M50/1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陈小龙 |
地址: | 30038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双侧极耳 电池 及其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双侧极耳的电池及其装配方法,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两端开口处的正极顶盖和负极顶盖,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芯包,所述芯包的两端分别引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电性连接所述正极顶盖和负极顶盖;所述芯包的负极端与负极顶盖之间设置有负极支架组件,所述负极支架用于装夹固定所述负极极耳;所述负极支架组件包括两个侧面贴合的负极支架,所述负极极耳穿过两个负极支架之间的缝隙后与负极顶盖焊接固定。本发明取消了电池装配所需的连接片、两端支撑件以及正极支架等零部件,降低了电池成本,提高了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增大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双侧极耳的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等优点,在电脑、手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随着制作技术的成熟,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及储能设施上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动力电池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负极板、正极板、电解液以及介于正负极板之间防止短路的隔膜组成。正极板和负极板被做作成薄板或箔状,然后把电极板及介于其间的隔膜按顺序层叠或者螺旋状缠绕而形成电芯,再把电芯装入不锈钢、镀镍的铁、铝金属外壳或者叠层软包装薄膜电池容器中,注入电解液,密封制成电池。其中,电芯与外界的电导通是通过与极板连接的极耳和极柱或盖板的连接来实现的。
现有芯包一般采用单侧极耳的设计方式。这种单侧极耳芯包的组装方式如下所述:先将盖板和极组焊接在一起,然后用绝缘膜包覆极组并且熔焊固定在盖板上,最后入壳,并且将盖板焊接在壳体的开口处。
CN101651186公开了一种电池极耳与盖板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极耳引出装置放置在电池卷芯的端部;b)将卷芯端部伸出的多个极耳与极耳引出装置的导电层电接触;c)用第二垫片将极耳压紧在极耳引出装置上;d)将电池盖板放置在第二垫片的上表面,并将电池盖板周边与电池外壳密封。所述步骤b)后还包括以下步骤:b1)将极耳压弯后焊接在极耳引出装置的导电层上。
CN101645520公开了一种电池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绝缘隔圈放置在电池外壳内的电芯端部上表面,将电芯端部的极耳穿过绝缘隔圈上的孔隙并伸出到绝缘隔圈的上表面;b)将极耳压弯贴近绝缘隔圈,在绝缘隔圈的上表面固定弹性导电圈,并使得弹性导电圈压紧极耳;c)用电池盖板压在弹性导电圈的上表面,并将电池盖板周边与电池外壳密封。步骤c)通过以下步骤实现:c1)在弹性导电圈的上表面上放置弹性压片;c2)用卡钉将所述弹性压片和弹性导电圈锁紧在绝缘隔圈上,使得弹性导电圈压紧在绝缘隔圈的上表面;c3)将电池盖板与卡钉连接,并将电池盖板周边与电池外壳密封。
CN110890511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耳的装配结构,包括电池卷芯本体,所述电池卷芯本体的顶端通过超声焊接连接有负极耳和正极耳,并在焊接部分连接有极耳贴胶;所述电池卷芯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贴设有侧边胶;所述电池卷芯本体的顶端设有极耳固定胶,所述极耳固定胶从电池卷芯本体的一侧开始贴胶,延伸至电池卷芯本体的顶端,并将负极耳和正极耳与电池卷芯本体的连接处贴住,再延伸至电池卷芯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电池卷芯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有顶部胶和底部胶。
但是,现有长芯包采用双侧极耳的设计方式,如果采用上述单侧极耳芯包的组装方式,需要预先将长芯包的两侧分别焊接盖板后再进行入壳操作,显然无法顺利入壳(因为盖板无法入壳),因此上述单侧极耳芯包的组装方式并不适用于长芯包,致使长芯包无法顺利组装,难以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侧极耳的电池及其装配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的极耳由两侧引出,通过两个负极支架实现了对负极极耳的装夹固定,取消了芯包装配所需的连接片、两端支撑件以及正极支架等零部件,降低了芯包成本,提高了芯包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增大了芯包的能量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70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