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双灯芯实现自动变焦摄像机夜视补光自匹配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4981.9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2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铭;李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中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35 | 分类号: | H04N5/235;H04N5/23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刘庆兰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灯芯 实现 自动 变焦 摄像机 夜视补光 匹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双灯芯实现自动变焦摄像机夜视补光自匹配的方法,涉及智能安防监控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S1自动倍变焦镜头启动变焦阶段;S2 zoom电机的位置获取阶段;S3当前镜头焦距毫米数下视场角与双灯芯补光角度自匹配阶段;S4获取当前用户配置的补光光源类型阶段;S5双灯芯补光灯组开启阶段;S6变焦镜头自动对焦阶段。本发明使自动变焦摄像机充分利用补光灯的补光性能,使不同焦距毫米数下的图像均能获得比较好的补光效果,有利于提升自动对焦的速度和准确度,实现比较理想的图像效果。提升摄像机的多场景实用性和兼容性,有效弥补了现有自动变焦摄像机的夜视长焦端补光不足及补光光源类型单一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安防监控技术领域,涉及基于双灯芯实现自动变焦摄像机夜视补光自匹配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动变焦摄像机在视频监控领域有很重要的应用,目前的自动变焦摄像机在光线照度比较低的监控场景下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1、补光灯的发光强度和发光角度固定单一,不能根据摄像机的焦距自动调整,导致短焦场景和长焦场景的图像不能同时做到较好的效果。大角度补光摄像机,在长焦远场景下补光分散,光线穿透力不强,导致整体图像比较暗,不清晰,噪声比较多,图像效果达不到监控的需求,导致自动对焦难度大。小角度补光摄像机,虽长焦场景补光得到改善,图像效果提升,但短焦场景下由于补光角度明显小于图像视场角导致手电筒效应,图像效果表现不佳。
2、大多数自动变焦摄像机补光灯光源类型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场景对红外光及可见光补光的不同需求,具备多种光源类型的补光灯的摄像机体积比较大,硬件成本高并且不好安装。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自动变焦摄像机补光装置不能同时满足不同焦距段、不同场景下的夜视补光需求,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双灯芯实现自动变焦摄像机夜视补光自匹配的方法,针对不同焦距毫米数下的图像采用不同角度不同功率的灯组进行补光,采用双灯芯的补光方式以适用不同场景的不同补光光源类型的需求,以达到最佳的图像效果,同时提高摄像机的自动对焦速度和准确度,有效解决了现有自动变焦摄像机由于夜视补光导致图像效果不佳的缺陷。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双灯芯实现自动变焦摄像机夜视补光自匹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自动倍变焦镜头启动变焦阶段;
S2 zoom电机的位置获取阶段;
S3当前镜头焦距毫米数下视场角与双灯芯补光角度自匹配阶段;
S4获取当前用户配置的补光光源类型阶段;
S5双灯芯补光灯组开启阶段;
S6变焦镜头自动对焦阶段。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1自动倍变焦镜头启动变焦单元,通过控制镜头的zoom电机驱动改变变焦镜头中的各镜片的相对位置来改变镜头的焦距毫米数,从而改变摄像机的视场角。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2 zoom电机的位置获取单元,自动变焦镜头的焦距改变是通过步进电机驱动的,镜头第一次上电通过自检获取zoom电机和focus电机的PI点,即原点,在变倍的过程中实时读取当前zoom电机相对于PI点的步数,通过镜头厂家提供的变焦镜头的步进对焦曲线中得知当前电机步数对应的焦距毫米数。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3当前镜头焦距毫米数下视场角与双灯芯补光角度自匹配单元,根据变焦镜头的不同毫米数的视场角进行不同功率双灯芯补光灯与不同角度灯杯的选型与搭配。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4获取当前用户配置的补光灯光源类型单元,针对摄像机夜视采用双灯芯补光的配置,补光灯光源类型设置为可选的,即夜视模式的补光类型为可见光补光和红外补光两种,两种补光模式可以手动切换,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选择不同类型光源进行补光,通过该单元获取当前用户所配置的补光光源类型。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5双灯芯补光灯组开启单元,双灯芯的红外光源和可见光源是单独控制的,根据步骤S4中获取的补光光源类型和步骤S3中获取的需要开启的补光灯组开启该补光灯组对应的红外光或者可见光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中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中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49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脑电极器件的焊接方法及脑电极器件
- 下一篇:一种抗震置换PE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