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3835.4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50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蔡海乐;张舒冬;马锐;李昱颖;刘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28;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O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CO吸附剂包括载体和负载于载体上的活性组分,载体为氧化铝和活性炭复合材料,活性组分为卤化亚铜。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制备生物质炭化料;(2)将生物质炭化料与铝溶胶混合进行处理后制备载体前体;(3)将载体前体与含铜化合物混合经活化反应得到CO吸附剂。本发明通过原位活化制备出活性组分高分散负载于活性炭上的CO吸附剂,解决了现有浸渍方法金属颗粒容易团聚、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附分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CO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C1化学使得CO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合成众多化工产品。CO来源广泛,石油、煤和天然气的合成气、半水煤气、水煤气以及工业废气等中都富含CO,然而这些来源的CO中常常同时含有N2、CO2、CH4、H2等气体,必须进行分离提纯才能开展后续利用。此外,CO也会作为微量杂质存在于一些工业气体中影响应用,如氢燃料电池使用过程中H2中微量的CO 会影响电池的使用性能,必须脱除。
目前工业上CO的分离方法主要有溶液吸收法、深冷法以及吸附法,与前二者相比,吸附法具有节能降耗、操作简单等优势,成为研究的重点,而吸附法最关键的就是吸附剂,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的CO分离吸附剂。当前CO吸附机理主要是络合吸附,即CO和吸附剂分子之间形成π络合键,一种弱化学吸附,实现CO的高效吸附分离。
目前吸附分离CO的络合吸附剂主要是负载型的CuCl。专利CN89104109.5公开了一种变压吸附法分离一氧化碳及乙烯的吸附剂,将氯化铜水溶液真空浸渍于比表面中等特定孔结构活性炭载体上,加热脱水、冷却而制成。专利CN201410770801.6公开了一种从工业尾气中回收CO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浸渍法或者混合成型法负载活性组分氯化亚铜和活性助剂,加入成型助剂制备而成。以上专利均采用浸渍负载的方法,容易导致CuCl颗粒聚集,分散不均匀,活性组分利用率低。因此有必要开发高分散高效分离CO的CuCl负载型吸附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CO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通过原位活化制备出活性组分(如CuCl)高分散负载于活性炭上的CO吸附剂,解决了现有浸渍方法金属颗粒容易团聚、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CO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将生物质原料进行预炭化处理,得到生物质炭化料;
(2)将步骤(1)所得生物质炭化料与铝溶胶混合进行处理,然后进一步经陈化、洗涤、干燥、煅烧后得到载体前体;
(3)将步骤(2)所得载体前体、含铜化合物混合,混合均匀后经活化反应得到CO吸附剂。
进一步的,上述CO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的生物质原料为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上述CO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的预炭化处理具体过程如下:将生物质原料在隔绝氧气条件下进行热处理,所述的隔绝氧气条件可以在惰性气氛或抽真空条件下进行,所述惰性气氛为氮气、氦气、氩气、氖气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氮气。
进一步的,上述CO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的预炭化处理的处理温度为350~550℃,优选为400~500℃,处理时间为0.5~10h,优选为1~5h。
进一步的,上述CO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的铝溶胶可以采用现有制备铝溶胶方法中的任一种,具体可以采用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中的任一种,优选采用沉淀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38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序微球的加载固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碳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