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斑石鲷雌雄遗传性别的特异性标记及鉴定方法和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88031.1 | 申请日: | 2022-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75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肖永双;马玉婷;李军;肖志忠;吴燕铎;赵海霞;马道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79;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 |
地址: | 26607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斑石鲷 雌雄 遗传性 别的 特异性 标记 鉴定 方法 试剂盒 | ||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物种种质鉴定的定性检测方法,具体说是斑石鲷雌雄遗传性别的特异性标记及鉴定方法和试剂盒。斑石鲷雌鱼与雄鱼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Xfm ID Nm:1)和SEQ ID NO:2(Ym ID Nm:1)所示碱基。该方法利用一对引物在遗传雄性个体中扩增出635bp和925bp两个相差290bp的DNA片段,在遗传雌性个体中仅扩增出635bp的单一DNA片段,并可以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辨,缩短了准确鉴定斑石鲷遗传性别的时间,提升了性别检测效率。在斑石鲷性别鉴定、高雄苗种制备和家系选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物种种质鉴定的定性检测方法,具体说是斑石鲷雌雄遗传性别的特异性标记及鉴定方法和试剂盒。
背景技术
斑石鲷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
斑石鲷雌鱼染色体核型为2n=48,含有46条端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遗传性别类型为(X1X1X2X2);雄鱼染色体核型为2n=47,含有44条端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以及1条巨大的异形染色体,遗传性别类型为(X1X2Y)(薛蕊等,2016)。石鲷科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雌雄生长二态性,雄鱼生长速度快于雌鱼,斑石鲷高雄苗种和全雄苗种的制备将促进斑石鲷养殖产业的提质增效,开展斑石鲷苗种遗传性别快速鉴定技术的研发将有助于斑石鲷优良雄性种质的储备(肖志忠,2015)。由于斑石鲷生殖周期较长(3~4年),在幼鱼和成鱼时期无法通过外部形态特征对斑石鲷性别进行准确鉴定,而在斑石鲷人工繁育和人工选育构建家系过程中都需要选择优质雌雄亲鱼并实现性别的精确鉴定,因此,建立斑石鲷雌、雄遗传性别快速鉴定方法是实现斑石鲷高雄苗种制备,提升斑石鲷遗传育种进程和优质苗种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报道的斑石鲷雌、雄遗传性别的鉴定采用的是“三体法”即三条引物联合扩增分析,由于该方法采用的三条引物的退火温度不同,造成目的条带扩增效率不一致、扩增产物不稳定;同时该方法设计的遗传雄性个体特异性目的条带大小为222个碱基(bp),极易同PCR扩增过程中的产生引物二聚体(10~250bp)混淆;另外由于该方法中雄性个体另外两条目的条带仅相差12个碱基(bp),导致在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上两条目的带的区分度差。因此,挖掘斑石鲷新的遗传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建立斑石鲷雌雄遗传性别高效、快捷鉴定的分子技术成为斑石鲷人工选育和养殖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斑石鲷雌雄遗传性别的特异性标记及其快速鉴定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一种斑石鲷雌雄遗传性别的特异性标记,斑石鲷雌鱼与雄鱼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Xfm ID Nm:1)和SEQ ID NO:2(Ym ID Nm:1)所示碱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80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