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84764.8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3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赵佳飞;吕源;张伦祥;宋永臣;王凡;夏新然;杨磊;张毅;凌铮;李洋辉;刘卫国;杨明军;刘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84;F24F11/89;F25B41/20;F25B41/40;F25B49/00;C09K5/06;F24F140/12;F24F140/20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河彩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63 | 代理人: | 王国冰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式笼形 水合物 系统 方法 | ||
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及方法,工业制冷领域,包括冷水机组、水合物蓄冷槽、气流扰动装置、浓度测量系统、取冷系统、直流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系统监控装置。冷水机组提供低温载冷剂,流经水合物蓄冷槽内的蒸发器盘管完成换热,气流扰动装置诱导水合物成核,浓度测量系统实时监测水合物溶液浓度,取冷系统配备带风机的翅片管换热器,提高蓄冷系统供冷效率,系统监控装置通过多个温压传感器模块实时监测系统状态变化,此外本发明通过调节阀门开关,可实现多种供冷模式,满足不同应用场景,本发明依靠蓄冷槽内部气体提供内循环气体扰动,促进水合物相变储能,提高蓄冷效率,具有高效的电力节能调峰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工业制冷、储能、电力调峰等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供求矛盾日渐尖锐,蓄冷储能技术在中央空调等领域的应用日显迫切。目前通常采用的蓄冷工质有:水、冰、共晶盐和水合物。水蓄冷这类非相变蓄冷工质是利用自身的显热来存储冷量,所以蓄冷密度小,占地空间大,已经逐渐被淘汰。以冰蓄冷为代表的相变蓄冷工质存在蓄冷温度低、蓄冷系统运行效率低,能耗损失严重的问题,在满足相同冷负荷需求的情况下,冰蓄冷空调的综合能耗要比普通冷水机组高30%左右。对比传统的蓄冷工质,例如水、冰和共晶盐,气体水合物蓄冷具有更高的储冷密度和传热效率,成本较低。但现有水合物蓄冷技术普遍面临着水合物成核过程缓慢、循环生成稳定不明确、蓄冷过程冷损失较大等问题,导致蓄冷过程电能的额外消耗,降低了储能效率和经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蓄冷系统水合物成核缓慢,储能转化率低的不足,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包括冷水机组、第一溶液泵、第一流量计、第一单向阀门、第一双向阀门、第二单向阀门、第二溶液泵、取冷系统、第三单向阀门、第四单向阀门、第二流量计、系统监控装置、直流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浓度测量系统、第二气泵、第二双向阀门分气装置、水合物蓄冷槽、气流扰动装置、支管路Ⅰ、支管路Ⅱ、支管路Ⅲ、支管路Ⅳ、支管路Ⅴ、温度传感器组;所述冷水机组的出水口端通过支管路Ⅰ与取冷系统进口连通,冷水机组的进水口端通过支管路Ⅱ与取冷系统出口连通;所述支管路Ⅰ上沿载冷剂输送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溶液泵、第一流量计、第一单向阀门、第二单向阀门、第二溶液泵;支管路Ⅱ上沿载冷剂输送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三单向阀门、第四单向阀门、第二流量计;所述水合物蓄冷槽为一密封容器,内部充有水合物蓄冷工质,蒸发器盘管设置于水合物蓄冷槽内且浸没在水合物蓄冷工质内;所述水合物蓄冷槽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组,温度传感器组的终端与系统监控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门与第二单向阀门之间支管路Ⅰ通过支管路Ⅲ与蒸发器盘管的一端连通,第三单向阀门与第四单向阀门之间的支管路Ⅱ通过支管路Ⅳ与蒸发器盘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支管路Ⅲ上设有第一双向阀门,支管路Ⅳ上设有第二双向阀门;
所述支管路Ⅴ设置于水合物蓄冷槽外部,支管路Ⅴ上端与水合物蓄冷槽内壁顶部连通,支管路Ⅴ下端与分气装置连接,分气装置通过软管与设置于水合物蓄冷槽内的气流扰动装置连接,所述支管路Ⅴ上设有第二气泵,支管路Ⅴ为隔热管;
所述取冷系统内设置有换热器;用于控制系统电源的直流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设置于蓄冷系统内。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支管路Ⅲ上且位于靠近蒸发器盘管的一侧;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支管路Ⅳ上且位于靠近蒸发器盘管的一侧;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均通过温压传感器模块与系统监控装置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浓度测量系统,固液分离器,自动取样装置,所述浓度测量系统经管路与固液分离器连接,固液分离器经管路与自动取样装置连接,自动取样装置经管路与水合物蓄冷槽内的蓄冷工质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47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底座脚垫安装智能压合设备
- 下一篇:电池用包装材料、其制造方法和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