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乳酸杆菌益生菌CGMCC No.1.13855在制备肝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68352.5 | 申请日: | 202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13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国;刘丽云;杨晶;卢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1K35/747;A61P1/16;A61P3/06;A61P3/10;C12R1/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众天律师事务所 11478 | 代理人: | 李新军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乳酸 杆菌 益生菌 cgmcc no 1.13855 制备 肝病 治疗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酸杆菌益生菌菌株在制备肝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3855,保藏日期为2021年12月16日,菌株分类命名为徐建国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xujianguonis),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所述菌株对动物无害,且具有调节肝脏功能的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益生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领域。
背景技术
乳杆菌属于乳酸菌,因其发酵碳水化合物生成乳酸产物外形,呈短杆状而得名。乳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从植物、动物如猪、食品如啤酒、酸菜等均能分离出乳杆菌。乳杆菌属的成员均为革兰氏阳性菌,不产芽孢,对氧气的耐受性较低,大多厌氧,无动力,部分为微需氧,有动力。乳杆菌在严格发酵的条件下,可从碳水化合物中发酵产生乳酸作为主要的终产物,因而该属菌种对酸耐受性较好,部分菌种嗜酸。由于乳杆菌的这一特性,它们常被应用于食品发酵工业中,如制作奶酪、酸奶等。另外,乳杆菌被认为是非致病菌和食品级安全的菌属,许多菌株在食品微生物学和人类营养中起到重要作用,被作为益生菌使用。
由于肥胖症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也是慢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NAFLD 发病的原因之一。 除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害、肠上皮通透性改变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增加外,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使人们对益生菌补充剂作为 NAFLD 潜在的治疗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益生菌补充剂能够延缓甚至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恢复正常的肠道菌群。益生菌在治疗 NAFLD 时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益生菌疗法可能是未来治疗NAFLD的重要措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只摄食植物的青海野生旱獭粪便中分离筛选乳杆菌新种在制备肝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乳酸杆菌益生菌菌株在制备肝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益生菌菌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3855,保藏日期为2021年12月16日,菌株分类命名为徐建国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xujianguonis),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菌株的16S rDNA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肝病是因脂代谢紊乱而引起的肝功能障碍。
在另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肝病是由炎性因子引起的肝炎和/或肝脏纤维化。
更为优选地,所述炎性因子为白介素1-β或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又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肝病为血清内毒素引起的肝脏损伤。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肝病治疗药物同时还作为降脂药物和糖尿病治疗药物。
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糖尿病治疗药物为降低人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的药物、降低人血清胰岛素的药物或者降低人血清中与胰岛素抵抗作相关的炎性因子的药物。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乳酸杆菌益生菌株被制备为胶囊、冻干粉或者菌液制剂。
本发明是从野生旱獭粪便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益生菌特性的乳酸杆菌,实验证明分离得到的乳酸菌对动物无害,且经动物实验确证具有保护肝脏功能的功效。CGMCCNo.1.13855菌株能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肝脏丙二醛,升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和辛伐他丁有相似甚至更强的护肝功效。摄入乳酸菌的大鼠体征正常,摄入五周结束实验后取胃肠肝脾做病理未见异常。无菌组织做细菌检测未见乳酸菌异位定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83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