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施工进度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67056.3 | 申请日: | 2022-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9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 发明(设计)人: | 杨雨;刘玮楠;张冰;邱梦孟;李辉丽;申丽霞;段宝强;潘大勇;郭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T7/30 | 分类号: | G06T7/30;G06T7/50;G06T7/60;G06T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琳琳 |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施工进度 识别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建筑施工进度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施工区域内各个建筑单体的施工高度以及层高,所述施工高度是基于目标施工区域内在当前采集时间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及同名点配准后得到各个建筑单体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并对目标单体三维模型进行高度分析后得到的;基于施工高度以及层高,确定建筑单体在当前采集时间的实际施工楼层;将实际施工楼层对应的当前采集时间与各个楼层的计划时间进行比对,确定建筑单体的施工进度。通过影像数据的三维重建以及配准校正得到较准确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能够高效准确地得到各个建筑单体的施工高度,保证施工进度的准确性与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建筑施工进度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针对主体楼栋的进度管理,目前主流还是依靠人员主管判断进行信息反馈,主要缺点是进度信息的准确性和滞后性,没有量化的数据支撑,每个人给出的进度判断可能相差较大,对于后续的计划安排都带来影响。同时,也有在塔吊上安装激光测距设备,通过对建筑施工工作面采集采样点,进而分析计算工作面高度信息,完成对施工现场进度的管控。
具体地,依靠管理人员的现场巡视和主管判断往往存在偏差,例如:某施工员凭观察反馈——“1#楼7层结构钢筋安装完成40%”,但现场真实进度或许只有20%。目前,一些现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APP中快速记录和反馈信息,在信息的实时性有所改进,但是反馈进度同样依赖管理人员主管判断,没有量化的数据支撑,每个人给出的进度判断可能相差较大,对于后续的计划安排都带来影响。
对于将测距仪等硬件设备安装到塔吊吊车上,接通电源和网络信号来测量楼层施工高度的方式。操作相对复杂,通常来说每栋需要监测进度的建筑的都需要在对应吊塔上安装一台测距仪及GPS设备。该方法会导致成本提高,且只用于测量楼层高度会导致资源浪费。其次,每次测距的时候需要吊车操作人员开到相应位置进行测距,会增加该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甚至会影响施工进度。此外,测距设备是需要网络和供电的,因此存在资源消耗及极端情况下无法运行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进度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解决建筑施工进度的识别准确性与效率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进度的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施工区域内各个建筑单体的施工高度以及层高,所述施工高度是基于所述目标施工区域内在当前采集时间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及同名点配准后得到各个建筑单体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并对所述目标单体三维模型进行高度分析后得到的;
基于所述施工高度以及层高,确定所述建筑单体在所述当前采集时间的实际施工楼层;
将所述实际施工楼层对应的当前采集时间与各个楼层的计划时间进行比对,确定所述建筑单体的施工进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施工进度的识别方法,通过影像数据的三维重建以及配准校正得到较准确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能够高效准确地得到各个建筑单体的施工高度,从而得到准确的实际施工楼层,保证所确定出的施工进度的准确性与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实际施工楼层对应的当前采集时间与各个楼层的计划时间进行比对,确定所述建筑单体的施工进度,包括:
在进度显示界面上显示各个所述建筑单体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
将所述实际施工楼层对应的当前采集时间与各个楼层的计划时间进行比对,确定所述建筑单体的施工进度;
基于所述施工进度确定对应的进度标识;
在所述目标单体三维模型上叠加显示对应的所述进度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70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