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低碳无钴高强耐蚀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64895.X | 申请日: | 2022-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7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孙乃荣;许炯凯;朱明婉;杨旗;吴文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材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6;C22C38/44;C22C38/46;C22C38/50;C22C38/54;B22F9/08;B22F10/28;B22F10/64;B33Y10/00;B33Y40/20;B33Y70/00;C22C3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 地址: | 2004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超低碳无钴 高强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低碳无钴高强耐蚀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重量百分比计,其合金成分范围为:Cr:11.0~16.0;Al:1.0~3.5;Mo:1.0~2.0;Ni:8.0~11.0;Ti:0~1.5;Si:0~0.1;C:0.0001~0.05;V:0~0.1;Ce:0~0.1;B:0~0.1;Zr:0~0.1;N:0.001~0.1;S:0.0001~0.01;P:0.0001~0.01;余量为Fe;同时,控制Al/Ti质量比为4~5.5:1,Ni/(Al+Mo+Ti)质量比为3.1~4.7:1;该金属原料进行真空熔炼、气体雾化制粉,得到超低碳无钴高强耐蚀合金粉末;将超低碳无钴高强耐蚀合金粉末筛分处理后,得到粉末球形度0.9,粒径在15~53μm的球形粉末,用于选区激光熔化打印。本发明合金材料同时具有高强度、硬度和耐蚀性能,并满足3D打印工艺条件,打印变形小,打印致密度高、且成本可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低碳无钴高强耐蚀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3D打印)是一种先进制造技术,这种技术无需传统复杂昂贵的切削设备,可以用于实现传统工艺难以或无法加工的复杂结构的制造,并且可以有效简化生产工序,缩短制造周期,是未来能够改变产业规则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其特别适用于设计、制造周期长,成本高且结构复杂的航空、航天、船舶等关键零部件的打印;其次,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能极大缩短从原型设计到试验件制备的周期,十分有利于产品的快速迭代设计,比如汽车、家电、医疗等领域新产品的原型开发,能帮助企业迅速反馈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另外,利用金属3D打印可以成型出结构高度复杂的腔、芯等模具部件,从而获得常规加工方法无法实现的型腔形状、路径和通道几何分布;进而制造出具备冷却范围广、冷却分布均匀、冷却效果充分的先进模具,藉由此类设计优化和3D打印制备的先进模具装备可完全实现共型、共面冷却循环的特点,因而实现显著缩短生产时间和周期、提升产品成型精度及增加成型件结构复杂程度的要求,同时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但是,3D打印工艺过程会产生很大的温度梯度并引入剧烈的内应力,结果导致打印件易产生变形、开裂和疏松。现有合金体系并未考虑到3D打印增材制造过程的特殊性,打印件无法充分展现金属增材料的力学性能,甚至无法应用于增材制造。目前,能够应用于3D打印的金属材料种类很少,特别是缺乏具有高强度/超高强度、高硬度、低打印缺陷且尺寸稳定性好、适合增材制造且成本可控的金属粉末材料。
沉淀硬化时效合金因其具有较高的强度,是航空、航天、能源、舰船、先进模具和机械制造等高科技领域的承力耐蚀(或高温)部件所选用的先进高强合金钢。但当前的该类合金的成分并不能同时满足3D打印所需要的低变形、高致密度、宽打印范围所需的工艺要求和高强度、高硬度、耐蚀的下综合性能要求。目前可用于3D打印的时效合金PH 17-4、AMCorrax虽然具有良好的耐蚀性,但其强度(1500MPa)和硬度(47HRC)偏低,无法满足苛刻使用环境的要求。而具有高强度(1600MPa)和硬度(50HRC)的MS-1(18Ni300)马氏体时效钢,耐蚀性较差、韧性低,且合金成本高昂(含钴、高镍),故使其应用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开发具有高强度(>1600MPa)、硬度和耐蚀性能,同时满足3D打印工艺条件且成本可控的先进高强耐蚀合金,是亟待解决的瓶颈难点。
中国专利CN113751679A公开了一种无钴马氏体时效钢冷轧薄带的制造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冶炼成分合格的钢水,其化学组成的质量百分数为:Ni:14-18%,Mo:3-4.5%,Ti:0.5-1.5%,C:≤0.010%,S:≤0.006%,P:≤0.020%,N:≤0.007%,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2)钢水流入双辊薄带连铸机铸造出厚度为3.0-5.0mm的铸态薄带;(3)薄带出辊后立即进行二冷,快速冷却到室温;(4)室温冷轧;(5)退火;(6)薄带卷取。该专利是以18Ni300为基础开发的面向传统制造的高镍马氏体时效钢,其成本较高,打印性能和耐蚀性较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材料研究所,未经上海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48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阻应变测量仪的阶跃响应特性校准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清洁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