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硅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9421.6 | 申请日: | 202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0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燕;邢涛;刘涛;杨贵州;王洪记;夏水林;张奎同;王雯雯;苗阳;李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兖矿化工有限公司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58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豆贝贝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结构 掺杂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硅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先将苯胺单体、纳米硅粉分散到酸液中,再与过氧化氢溶液和引发剂溶液混合进行水热反应,形成聚苯胺包覆的纳米硅材料,最后再进行炭化处理,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包覆的纳米硅材料。本发明通过一步水热反应和一步炭化即可,无需多个复杂繁琐步骤,而且不需要模板剂或刻蚀剂来辅助形成核壳,且条件温和,大大简化了制备过程和操作难度,降低了制备成本,且由于未使用模板剂或刻蚀剂从而避免了对这些试剂的后期处理;而且,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还能够保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使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硅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储能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对锂离子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容量的电极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硅材料室温下的理论嵌锂容量为3580mAh/g,约是传统石墨材料的十倍,是最具有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存在严重的体积膨胀,会造成容量迅速衰减,所以实现硅负极的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将硅与炭材料复合,有利于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氮掺杂可以提高炭材料的导电性,含氮聚合物可以通过控制合成条件获得不同微观结构的材料,是一种良好的制备氮掺杂碳基材料的原料。如申请号CN201810119502的中国专利申请,采用聚苯胺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氮掺杂硅基负极材料,有效的提高的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如申请号CN201710323485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氮掺杂硅炭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先通过溶胶凝胶法在纳米Si表面包覆一层SiO2,得到Si@SiO2,然后再通过反相悬浮聚合,利用聚丙烯酰胺包覆Si@SiO2,高温活化后利用HF刻蚀SiO2,得到氮掺杂硅炭复合负极材料。
然而,常见的氮掺杂硅炭复合材料制备方法都要分多步进行,制备条件苛刻,需要模板剂或者刻蚀剂来辅助形成核壳,而这些试剂需要进行后期处理,进一步增加了制备成本和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硅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能够获得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硅炭复合材料,而且能够大大简化过程,降低制备成本,并保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硅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苯胺单体、纳米硅粉分散到酸液中,得到分散液;
b)将所述分散液、过氧化氢溶液和引发剂溶液混合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固液分离和干燥,得到聚苯胺包覆的纳米硅材料;
c)在保护性气氛下,对所述聚苯胺包覆的纳米硅材料进行炭化处理,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硅炭复合材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所述苯胺单体∶纳米硅粉的用量比为(0.5~10)mL∶(0.1~10)g;
所述酸液的浓度为0.2M。
优选的,所述纳米硅粉的粒度为50~500nm。
优选的,所述酸液选自硫酸液、磷酸液和硝酸液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b)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步骤a)中纳米硅粉的用量比为(0.5~10)mL∶(0.1~10)g;
所述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30%。
优选的,所述引发剂溶液中的引发剂∶步骤a)中苯胺单体的摩尔比为1∶(0.5~3)。
优选的,所述引发剂溶液中的引发剂选自过硫酸盐、重铬酸盐和三氯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引发剂溶液的浓度为0.15~0.6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兖矿化工有限公司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未经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兖矿化工有限公司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94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