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节流装置测量深冷介质流量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7310.1 | 申请日: | 202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3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万春月;钟彦达;刘建兵;孙海宇;陆本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36 | 分类号: | G01F1/36;G01F15/14;G01F15/18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张群 |
地址: | 3151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节流 装置 测量 介质 流量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节流装置测量深冷介质流量的装置,包括:工艺管线,其中流通有液态深冷介质;节流装置,设于所述工艺管线上;第一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输出口相连接;根部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上且靠近节流装置布置;还包括: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管路上且向上延伸;差压变送器,连接于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且位于节流装置之上。本发明将差压变送器设置在节流装置上方,测量完全气化状态下的深冷介质从而在不更换测量方式的前提下,消除液态深冷介质流量测量的波动、误差和失效;且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简单、投资少,管理及维护较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节流装置测量深冷介质流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液态深冷介质离开工艺管道后,在常温自然环境下易气化,取压管路中常常存在气液两相的状况,且两根取压管路中介质的气化程度不同,会造成测量波动、误差,甚至测量失效。
采用节流装置(结合流量差压变送器)测流量的方法是目前计量方式中最为经济的手段,而在倡导降本增效、节能降费的时代大背景下,降本经济已经成为建设项目的市场准入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
现有常规的节流装置(结合流量差压变送器)测液态介质流量时,流量差压变送器安装一般在节流装置下方。液态深冷介质在工艺管线中以低温液态的形式存在,当其脱离工艺管线,经取压管与自然环境进行热交换,升温后会部分气化,从而造成取压管线中存在气液两相介质。按照上述常规的安装方式,部分气相介质会随取压管线回流至工艺管线,但随着四季交替,不同环境温度下,液态深冷介质的气化率不同,且不同取压管线中介质的气化率也有所差异,回流至工艺管线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测量波动,甚至出现测量错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有效消除测量波动、误差、失效等问题,且投资较少、管理及维护较方便的采用节流装置测量深冷介质流量的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采用节流装置测量深冷介质流量的装置,包括:
工艺管线,其中流通有液态深冷介质;
节流装置,设于所述工艺管线上;
第一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输出口相连接;
根部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上且靠近节流装置布置;
还包括:
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管路上且向上延伸;
差压变送器,连接于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且位于节流装置之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竖向延伸的第一段及横向延伸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第二段共同形成L状结构,所述差压变送器连接于第二段的末端。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管路为两根间隔布置的测量用取压管线,还包括对其加热的蒸汽伴热管线。该加热结构可使第二管路中的液态深冷介质完全气化,从而使流量差压变送器测量的是气相介质的压力。
进一步优选,所述伴热蒸汽管线的起始点位于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交叉处的下游。该结构能保证第二管路内液态深冷介质完全气化,根部阀和第一管路不设置蒸汽伴热,让其吸收环境热量,可使液态深冷介质平稳、均匀的自然气化;若伴热从根部阀开始,会造成液态深冷介质出工艺管道后,瞬间大量气化,从而使取压管线内剧烈波动,造成测量误差。
优选地,所述的采用节流装置测量深冷介质流量的装置还包括保温箱,该保温箱罩设在所述差压变送器的外周。采用该结构,以维持差压变送器处介质的气相形态,提高检测精度。
进一步优选,所述蒸汽伴热管线沿第二管路自下而上延伸,在靠近第二管路根部接至保温箱的加热盘管入口,再经加热盘管出口传出盘管结构用于保温箱内的加热保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73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