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膜反应器催化合成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1705.0 | 申请日: | 202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09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雄;段仲刚;徐碧涛;张则瑜;周强;茅志清;董君林;蒋杰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锦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7/10 | 分类号: | C07F7/10;C08F8/34;C08F8/02;C08F212/08;B01J3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004 浙江省衢州市高***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器 催化 合成 乙烯基 丁酮 硅烷 方法 | ||
该发明涉及化工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关于一种膜反应器催化合成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的方法;该发明提供一种膜反应器催化合成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的方法通过乙二醇基苯乙烯聚合物的羟基与烯丙基溴,在四丁基溴化铵的催化作用下反应,得到碱性树脂催化剂,随后乙烯基三氯硅烷与丁酮肟在外置式膜反应器进行反应,外置式膜反应器的树脂催化剂进行催化,催化剂被膜留在反应器中,实现了连续反应的工艺。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化工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膜反应器催化合成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的方法。
背景技术
膜反应器技术的问世,实现了膜分离技术与反应过程的耦合,解决了其流程过长、效率低下、能耗较高的问题。南京工业大学联合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连续陶瓷膜反应器二十多年的科研攻关,成功开发出多种规格及型号的陶瓷膜产品,实现了膜反应器在石化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与连续化生产,陶瓷膜反应器可显著缩短化工生产流程、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三废”排放,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征。
CN1012436B涉及到一种6-甲基-3,4-二氢-1,2,3-噻嗪-4-酮2,2-二氧化物的制备方法,乙酰基乙酰胺-N-磺酸及其盐类与不少于等摩尔量的三氧化硫在推荐的特制设备(膜反应器)中,在短时间内,闭环生成6-甲基-3,4-二氢-1,2,3-噻嗪-4-酮2,2-二氧化物。当使用超过等摩尔量的三氧化硫时,后者则生成三氧化硫的加合物。加合物需要水解。水解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尤以在与闭环反应类型相同的设备中进行为佳。6-甲基-3,4-二氢-1,2,3-噻嗪-4-酮2,2-二氧化物的无毒盐,特别是钾盐是贵重的合成增甜剂。
CN102924494A公开了一种有机肟基硅烷以及其制备方法,该有机肟基硅烷具有如分子结构(A)的组成,其中分子结构(A)包含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肟基取代基。该类硅烷可由相应的氯硅烷,氨基硅烷,烷氧基硅烷经过肟基化获得。该类硅烷可作为固化交联剂或扩链剂而用于缩合型室温固化硅橡胶中,可提供可调节的反应活性,以及对有机脱除物(VOC)种类的控制。
然而,现有技术均为间歇反应,无法实现连续生产,催化剂在产物中不易分离,因此效率低,产量小。
发明内容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膜反应器催化合成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的方法,属于化工生产技术领域。
一种膜反应器催化合成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混合釜中将丁酮肟,溶剂油搅拌混合,然后升温滴加乙烯基三氯硅烷,然后通入树脂催化剂进入外置式膜反应器,在外置式膜反应器中进行反应,乙烯基三氯硅烷与丁酮肟的摩尔比1:5-8,反应温度为50-65℃,混合液反应空速为0.5-3h-1,反应压力为0.05-0.8MPa,反应混合液从反应釜底部泵送到陶瓷膜过滤器分离催化剂与反应产物,分离出的产物以清液的方式从膜管中渗出,膜渗透液流量自动控制与进入反应釜的反应物的总量一致;
步骤2:产物分层,将上下层分开,上层加入中和剂中和,使之偏碱性,过滤,滤液进入蒸馏釜内,在一定温度下蒸出溶剂,溶剂可回收使用,釜内即为产品;下层蒸馏得到的产品再经过洗色过滤即可得到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成品。
更优化为,所述步骤1滴加条件:滴加期间温度20-30℃,滴加时间控制在30-60min;
更优化为,所述步骤1树脂催化剂含量为外置式膜反应器体积30-60%;
更优化为,所述步骤1外置式膜反应器可以选用市售产品,如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外置式膜反应器;
更优化为,所述步骤1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
步骤a:按重量份计,在反应釜中加入1000-1300份去离子水,1-4份分散剂,搅拌均匀;再加入100-120份苯乙烯,10-16份乙二醇双丙烯酸酯; 1-4份过氧化物引发剂搅拌均匀;反应结束后放料,水洗,烘干,得到乙二醇基苯乙烯聚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锦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锦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17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