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0444.0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75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韩凤磊;张嘉伟;李晗生;赵望源;彭潇;赵毅铭;苏志昊;杨健峰;邱昕捷;聂英钊;王识衡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 陆上 两栖 机器人 | ||
1.一种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总体框架、水平涵道螺旋桨推进器(2)、垂直涵道螺旋桨推进器(5)、和履带运动系统;所述总体框架作为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的骨架和支撑部件,包括顶部浮力模块(1)、底部平台(7)及周向外壳;所述水平涵道螺旋桨推进器(2)有四组,呈X型设置于总体框架内部四周,用于在水中悬浮作业时的水平面上的运动;所述顶部浮力模块(1)与底部平台(7)上均开设有通孔(6);所述垂直涵道螺旋桨推进器(5)布置于总体框架内,且与上下通孔(6)相通,垂直涵道螺旋桨推进器(5)用于在海底极端环境下将机器人应急推起,实现跳跃机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垂直涵道螺旋桨推进器(5)来增加履带模式下机器人的抓地能力;所述履带运动系统安装于底部平台(7)下方两侧,包括履带(3)和负重轮(4);所述负重轮(4)采用“扭杆悬挂减震”,每个负重轮(4)可以单独利用弹性轮轴的扭力吸收压力,可与各种崎岖地面实现基本咬合,实现减震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履带(3)上加装正弦曲线型履刺,实现履带面与海底流塑状沉积物的咬合,以及履刺与沉积物10cm~15cm以下岩石层的咬合,增大抓地性的同时避免了车体陷入沉积物中,通过增大履刺侧面积可有效减轻海流冲击带来的车体侧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在水下处于履带模式并遭遇海沟,岩石堆等极端地形时,水平涵道螺旋桨推进器(2)通过推力分配产生向前的水平推力,垂直涵道螺旋桨推进器(5)产生向上的推力将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应急推起,实现跳跃机动,越过此地形后,再继续以履带抓地行进;当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工作中由于环境摩擦较小产生打滑时,通过垂直涵道螺旋桨推进器(5)产生向下的推力,增强抓地能力;当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处于泥泞地区使履带陷入地面时,通过垂直涵道螺旋桨推进器(5)产生向上的推力,将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带出此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底陆上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平台(7)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加装机械手、摄像头、焊枪等各种功能模块,实现功能的模块化与通用化,保证了水陆两栖转场作业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044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