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亮度视角可控型低色偏显示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34350.4 | 申请日: | 2022-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5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 发明(设计)人: | 窦虎;王璐;但有全;钟雨甜;袁加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G02F1/1343;G02F1/1347;G09F9/30;G09F9/33 |
| 代理公司: | 保定运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33 | 代理人: | 印小虎 |
| 地址: | 618307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亮度 视角 可控 型低色偏 显示器 | ||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为亮度视角可随驱动电压控制且具有低色偏特性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上基板、上公共电极、上取向层、液晶层、下取向层、高驱动像素电极、低驱动像素电极、介电层、下公共电极、下基板以及传统显示器件。所述的上基板和下基板可以选择透明玻璃或柔性基底材料;所述的上公共电极、高驱动像素电极、低驱动像素电极和下公共电极采用透明导电材料;所述的传统显示器件可选取LCD或OLED显示器件。本发明提出的显示装置有两方面增益效果:一、可降低显示器的色偏;二、可根据使用环境实时优化显示器的发光方向,降低功耗,避免产生“烧屏”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为一种亮度视角可随驱动电压控制且具有低色偏特性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OLED)显示是目前显示技术的两大主流。LCD技术是将液晶材料置于正交的偏光片之间,通过外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背光源的光波在进入液晶层后偏光状态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不同画面的显示;OLED显示是一种自主发光的显示技术,当施加一个适宜的驱动电压时,其核心器件的发光层就会发光,进而实现显示画面的实时控制。
由于LCD是一种非自主发光的显示器件,因此其视角表现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大视角的亮度较低、色偏较大。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入射光波垂直经过液晶层和在离轴的大视角方向经过液晶层时,液晶层所产生的相位差不同,这会造成人眼视觉上的亮度和色彩感知的差异。OLED显示器件的自主发光特性可以使其拥有较好的亮度视角,但是其大视角色偏问题依然存在,这主要是由大视角下OLED发光结构所产生的微腔效应对出射光波的“蓝移”造成的。
LCD和OLED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热和能耗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到显示器件的使用寿命,在长时间进行相同画面的高亮度显示时还会产生“烧屏”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出一种新型的显示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该显示器可以根据使用环境对发光视角进行切换,避免将发光方向朝向无观看者位置造成能量浪费。同时提出的新型显示器是在光波经过LCD液晶层或OLED微腔结构后进行混光,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当前显示技术在大视角上色偏较大和亮度较低的缺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上基板、上公共电极、上取向层、液晶层、下取向层、高驱动像素电极和低驱动像素电极、介电层、下公共电极、下基板以及传统显示器件。
所述的上基板1和下基板10均为透明基板。
所述的上公共电极2、高驱动像素电极6、低驱动像素电极7和下公共电极9为氧化铟锡(ITO)透明电极,电极的厚度为0.05~0.15μm;上公共电极2和下公共电极9为平面电极,高驱动像素电极6和低驱动像素电极7为条形电极;在驱动过程中,高驱动像素电极6施加高于上公共电极2和下公共电极9的驱动电压,低驱动像素电极7施加低于上公共电极2和下公共电极9的驱动电压。
所述的上取向层3和下取向层5是平坦结构,厚度为0.02~0.2μm,介电常数为3~5,起着对液晶分子取向的作用,上取向层3和下取向层5的摩擦取向方向相互平行。
所述的液晶层4采用向列相液晶材料或蓝相液晶材料,液晶层厚度为2~200μm。
所述的下介电层8采用聚酰亚胺或二氧化硅材料,介电常数为1.5~10。
所述的传统显示器件11为液晶显示器(LCD)或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优选采用亮度发光分布集中于垂直于显示器方向的传统显示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未经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43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球笼型关节柔性钻具
- 下一篇:一种果蔬加工用自动烘干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