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发酵后醪液酸化的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30246.8 | 申请日: | 202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04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自强;马旭星;宗福宝;郝珊珊;武晓兵;魏秋平;孙中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38;C12M1/02;C12M1/34;C07C29/74;C07C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郭士超 |
地址: | 063200 河北省唐山市曹***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发酵 后醪液 酸化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工业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抑制发酵后醪液酸化的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发酵装置,用于菌株和营养物质混合后发酵;控温装置,与所述发酵装置的排出端连通,用于使与所述发酵装置的第一醪液控制在预定温度;醪液暂存装置,与所述控温装置连通,用于容纳所述控温装置输出端排出的醪液;乙醇提纯装置,与所述醪液暂存装置连通,用于回收利用所述醪液暂存装置中的乙醇;对发酵后的醪液进行升温和降温,使发酵醪液保持在预定温度,预定温度会使菌体死亡或抑制活性,减少菌体消耗残留营养成分和酸性物质产生,达到抑制酸化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业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抑制发酵后醪液酸化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菌种开发,筛选出一种利用CO为碳酸和能源生产乙醇的菌种,已经开始大规模用于乙醇生产,并已形成完整的工艺链,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新技术以CO为碳源和能源,向发酵罐中持续通入含有CO气体,通过气液接触吸收碳源,利用菌体代谢生成乙醇,相比传统的发酵法使用粮食为原料,利用酵母,通过无氧发酵方式,再进行蒸馏提纯获得高浓度乙醇的方法,本工艺不仅成本低廉,且不用消耗粮食,在当前因影响下的国际大环境下,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同时本工艺通过发酵将CO转化为乙醇,达到固碳的目的,有效降低了CO2的排放。发酵产出的优质菌体蛋白,通过后续分离提纯,能够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在乙醇连续发酵工艺中,需要源源不断向外排出含菌和含乙醇的醪液,含菌醪液在排出发酵罐以后,醪液中菌体仍然具有活性,能够利用醪液中残留的营养物质继续生长,如何抑制菌株消耗醪液中带出的乙醇,抑制乙酸的产生,减少对后续的污水处理带来不利影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抑制发酵后醪液酸化的系统及方法,以解决醪液酸化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抑制发酵后醪液酸化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发酵装置,用于菌株和营养物质混合后发酵;
控温装置,与所述发酵装置的排出端连通,用于使与所述发酵装置的第一醪液控制在预定温度;
醪液暂存装置,与所述控温装置连通,用于容纳所述控温装置输出端排出的醪液;
乙醇提纯装置,与所述醪液暂存装置连通,用于回收利用所述醪液暂存装置中的乙醇。
可选的,所述控温装置包括:
热交换装置,与所述发酵罐的醪液输出管线连通,用于使所述热交换装置中的醪液在预定温度;
温度检测装置,设于所述热交换装置,用于监测所述热交换装置中醪液的温度;
热源装置,与所述热交换装置连通,用于提供热源给所述热交换装置;
冷源装置,与所述热交换装置连通,用于提供冷源给所述热交换装置;
控制装置,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以信号连接,用于接收温度检测装置监测到的温度;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热源装置、所述冷源装置和所述热交换装置以信号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热源装置、所述冷源装置和热交换装置的启闭实现控制所述热交换装置中醪液的温度。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液相色谱检测装置,设于醪液暂存装置,用于监测所述醪液暂存装置中醪液的代谢产物成分及含量。
可选的,所述液相色谱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以信号连接,用于传输所述液相色谱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醪液进口远传温度检测装置和醪液出口远传温度检测装置,分别设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02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BIM的高层建筑用配送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灵芝菌株SS30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