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显示方法及装置、设备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01862.4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7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32;G06K9/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示 方法 装置 设备 车辆 | ||
本申请涉及辅助驾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及装置、设备及车辆,通过对车辆外的目标区域进行红外补光,并采用红外成像的方式获取目标区域的红外图像的信息,根据获取的红外图像,确定目标对象在红外图像中的位置,并根据目标对象在红外图像中的位置,在显示区域显示目标对象的标注信息。本申请能够在驾驶过程中通过红外成像的方式对车辆外的目标对象进行检测,并将目标对象的标注信息进行显示,使得用户在车外照明情况不佳时,仍然能够根据所显示的标注信息,确定车辆外的目标对象及其位置,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辅助驾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方法及装置、设备及车辆。
背景技术
夜晚开车的时候,如果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中行驶,可能会看不清道路上的行人、车辆或其他障碍物,容易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当夜晚与对面行驶而来的车辆会车时,由于对面车辆的灯光会很耀眼,往往会给司机造成瞬间眼盲,导致看不清对面车辆或道路上的行人等目标对象,也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随着抬头显示器(Head Up Display,HUD)或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ugmentedReality-Head Up Display,AR-HUD)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现有的车辆厂商提供了一种在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对前方可能存在的行人或障碍物进行标注和提醒的方案,然而该方案仍然受限于夜间驾驶的光线条件限制,无法解决光线不佳或者双方车辆会车时所造成的看不清道路上的行人或障碍物的问题,因此其标注和提醒效果也容易受到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及装置、设备及车辆,能够在驾驶过程中通过红外成像的方式对车辆外的目标对象进行检测,并将目标对象的标注信息进行显示,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应理解,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中,显示方法可以由显示装置或该显示装置中的部分器件执行,其中,显示装置可以为AR-HUD、HUD或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显示装置中的部分器件可以是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器等。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方法,包括:对车辆外的目标区域进行红外补光。获取该目标区域的红外图像的信息,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目标对象。确定该目标对象在该红外图像中的位置。根据该目标对象在该红外图像中的位置,在显示区域显示该目标对象的标注信息。
由上,本方法通过对车辆外的目标区域进行红外补光,采用红外成像的方式获取车辆外的目标区域的红外图像的信息,以识别车辆前方出现的目标对象,并通过获取的红外图像中目标对象的位置,确定标注信息的显示位置,从而可将生成的标注信息在显示位置进行显示。通过本方法,可以在驾驶过程中,尤其在夜间照明不佳的情况下,及时检测车辆前方的目标对象,并将生成的标注信息显示在对应位置上,使得用户根据所显示的标注信息,确定车辆外的目标对象及其位置,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该目标对象在该红外图像中的位置包括:将该红外图像的信息提供给图像识别模型,由该图像识别模型确定该目标对象在该红外图像中的位置。
由上,根据获取的目标区域的红外图像,可采用训练好的图像识别模型对红外图像中的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并对目标对象在红外图像中的位置进行确定。该图像识别模型可以是通过神经网络或深度学习的方式训练得到的,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对象的识别需求,本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图像识别模型对红外图像中的目标对象进行识别,以提高目标对象的识别成功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标注信息的显示位置与该目标对象的空间位置、用户的人眼位置有关。
由上,为实现用户的观看体验,可以根据用户的人眼位置和目标对象的空间位置确定标注信息的显示位置,根据确定出的显示位置对标注信息进行显示时,可以使得用户看到的标注信息能够与目标对象的位置相融合,以使得用户在车外照明情况不佳时,仍然能够根据所显示的标注信息,确定车辆外的目标对象及其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018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