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声浪排气管组件及其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23391041.2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416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伟;马国冰;郭杰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F01N13/08;F01N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黄志铖 |
地址: | 511434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声浪 排气管 组件 及其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声浪排气管组件,包括设置有消声腔的消声包、与消声包连通的连接管、装有阀门的第一尾管和第二尾管以及设置于消声腔内的转接管和第一消声管,消声腔内设置有多个消声挡板,消声挡板位于第二尾管和转接管之间;转接管与连接管连接,第一消声管的一端与转接管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尾管连接;转接管的末端设置为开口且与消声腔连通;第一消声管的管壁设置有多个第一消声孔。只需要一个消声包就可以实现排气管声浪模式和安静模式之间的切换,排气管组件需要的安装空间更小。同时消声包的第一消声管在安静模式下可以辅助进行噪声的消除,提高排气管的消除噪声的效果,令排气管的安静模式发出的噪声更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声浪排气管组件及其汽车。
背景技术
在降噪减振方面,车辆通常采用在排气系统中设计消音结构来消耗废气能量,达到驾驶安静与舒适的目的。车辆的冷端排气系统主要包括中端消音器、后端排气管路带消音器总成,其中中端的阻性消音器,通过在气流通过的管路周围填充吸音材料来吸收能量,达到消声的目的,其对中、高频声波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后端的抗性消音器是在内部采用管路、隔板等部件组成扩张腔、共振腔等消声单元,使声波在通过时发生反射与干涉,从而降低声波能量达到消声的目的,其对中、低频声波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
由于常规车辆采用中端消音器加后端消音器的组合来达到消音减振效果,无法彰显车辆的运动感,无法满足运动型轿车的使用需求。运动型轿车的直观体验中重要指标“听得到”的部分可以通过排气声浪获取,但目前市场主流轿跑车型的发动机主要以四缸机和中小排量为主,如何匹配常规的发动机,在运动型轿车上实现出色的运动排气声浪,又能保证家用时的舒适体验,是此类车型声音体验感的开发重点和难点。
现有的一种双模态运动声浪消声器总成具备运动声浪和舒适安静两种类型的声音,其包括:用于设置于车辆一侧的第一消声器,所述第一消声器的内部设有用于衰减低频气流噪声的谐振腔结构,以及用于衰减宽频气流噪声的吸音棉结构,所述第一消声器的后端设有电磁阀;用于设置于车辆另一侧的第二消声器,所述第二消声器为三管迷路型消声器,且所述第二消声器的内部设有用于衰减中频气流噪声和高频气流噪声的三管迷路结构,且所述第二消声器的体积大于第一消声器的体积;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消声器和第一消声器前端的连接管,所述第二消声器和第一消声器的前端均通过所述连接管与用于导入车辆排气气体的进气管相连。通过在车辆的一侧设置第一消声器,且第一消声器的后端设有电磁阀,车辆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消声器,第二消声器的体积大于第一消声器的体积,采用左右不对称的消声包结构,其中一侧采用大容积消声包,并设计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其具备较高的排气背压,安静的声学特性,另一侧采用小容积消声包,并设计简单的内部结构,使其具备较低的排气背压,运动声浪特性,同时在小容积消声包的尾管上,布置单路电磁阀结构,通过控制该电磁阀的开闭,使得整个消声器总成具备实现运动声浪和安静声音的双模态声学特性。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安静声音和运动声浪需要两个不同且互不联系的消声包,虽然一个是大容积,另一只需要小容积,但是还是需要暂居更多的车内体积。而且这样的结构要涉及更多的零件,导致其制造成本更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排气管运动声浪和安静声音分开两个消音包的问题,提供一种声浪排气管组件,通过一个消声包同时实现运动声浪和安静声音两种排气模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声浪排气管组件,包括设置有消声腔的消声包、与所述消声包连通的连接管、装有阀门的第一尾管和第二尾管以及设置于所述消声腔内的转接管和第一消声管,所述消声腔内设置有多个消声挡板,所述消声挡板位于所述第二尾管和所述转接管之间;所述转接管与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消声管的一端与所述转接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尾管连接;所述转接管的末端设置为开口且与所述消声腔连通;所述第一消声管的管壁设置有多个第一消声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未经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910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弯曲的弧形隔墙天地龙骨
- 下一篇:阀芯组件及电子膨胀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