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护密闭门密闭性能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482366.5 | 申请日: | 202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52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柴永生;王泓;刘恒;刘晓鸣;王月桂;张晓辰;郝鲁波;李映春;王露阳;宋海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 |
地址: | 10003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护 密闭 性能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护工程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护密闭门密闭性能检测装置,包括气源、流量计、气压计、第一薄膜、第二薄膜和开合件。所述第一薄膜安装在防护密闭门的门框上,与所述防护密闭门的门框、门扇围合成第一密闭室;所述第二薄膜安装在所述防护密闭门的门框上,与所述防护密闭门的门框、所述第一薄膜围合成第二密闭室;所述气源与所述第二密闭室连通;所述流量计连接在所述气源与所述第二密闭室之间;所述气压计与所述第二密闭室连通;所述开合件安装在所述第一薄膜上。本实用新型能确认自身的气密性,测量结果准确,还能够解决工程现场安装后的密闭性能检测无法直接测量的难题,具有安全可靠、节省材料、环保高效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护工程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密闭门密闭性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防护设备是设于防护工程人员、设备出入口,武器射孔和进风、排烟管(坑)道口部,用以堵截冲击波、生化毒剂或削弱冲击波的设备,密闭性能是其关键质量控制项目。防护密闭门(含密闭门)作为一种重要的防护设备,在工程现场安装后的密闭性能检测一直没有可直接测量的方法。
另外,防护设备常用的密闭性能检测方法有流量法和压差法两种。受到标准方法规定的条件限制,要对单樘防护密闭门(含密闭门)直接检测,国内目前都只能在试验室或防护设备生产车间进行,无法在工程现场实现,致使目前国内的防护设备安装后密闭性能检测无法落实,给工程的整体防护性能留下了巨大隐患。
在采用流量法检测密闭性能时,通常营造一个密闭空间,以一定速度注入气体,进气速度大于漏气速度时,密闭空间的气压上升,反之下降。将密闭空间的气压维持在特定的压力值,使进气的速度与漏气的速度相等时,则此时的进气速度就是该气压下密闭空间的漏气速度,又称漏气量。具体的,在检测防护密闭门密闭性能时,首先锁紧门扇,在门框上焊接一块钢板,使钢板与门扇、门框组成密闭空间。然后,在钢板上连接向密闭空间充气的气源、检测密闭空间气压的气压计、检测气源充气流量的流量计。最后,开始检测时,气源向密闭空间充气,密闭空间气压升高,成为超压室(高于标准大气压),在维持密闭空间气压不变时,流量计测得的充气流量即为漏气量。
在采用上述流量法检测密闭性能时,需要焊接钢板,发现漏气量不合格时,即对钢板与门框的连接处进行补焊,直到漏气量达到合格指标,即判断此时的漏气量为被检设备的漏气量,缺少确认检测系统的过程和方法,导致检测结果不够准确。另外,采用上述方法,一是工作量大、检测准备时间长、检测效率低、很难保证气密性;二是钢板不能反复使用,浪费严重;三是工艺要求高、施工安全隐患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密闭门密闭性能检测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护密闭门密闭性能检测装置,包括气源、流量计、气压计、第一薄膜、第二薄膜和开合件;所述第一薄膜安装在防护密闭门的门框上,与所述防护密闭门的门框、门扇围合成第一密闭室;所述第二薄膜安装在所述防护密闭门的门框上,位于所述第一薄膜远离门扇的一侧,与所述防护密闭门的门框、所述第一薄膜围合成第二密闭室;所述气源与所述第二密闭室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二密闭室充气;所述流量计连接在所述气源与所述第二密闭室之间,用于检测所述气源的充气流量;所述气压计与所述第二密闭室连通,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密闭室的气压;所述开合件安装在所述第一薄膜上,用于破坏所述第一薄膜的气密性以连通所述第一密闭室和所述第二密闭室。
如上所述的防护密闭门密闭性能检测装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薄膜为聚乙烯膜,所述第一薄膜通过纤维胶带与所述门框粘接连接;所述第二薄膜为聚乙烯膜,所述第二薄膜通过纤维胶带与所述门框粘接连接。
如上所述的防护密闭门密闭性能检测装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薄膜上设有第一快接接头和第二快接接头;所述气源通过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快接接头可拆卸的连接,所述流量计安装在所述进气管上;所述气压计通过测压管与所述第二快接接头可拆卸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4823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铁艺家具折弯装置
- 下一篇:一种钢棒加工用残渣可有效收集的打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