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复合车门包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1307276.6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24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谯俊;张德鹏;杨忠;杨明友;袁桂玲;刘伯芳;张翼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复合 车门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车门包边结构,包括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和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其特征是:所述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的边缘为直边,所述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的边缘与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的边缘通过粘接结构胶连接固定,并在两者边缘的端部涂填充结构胶,以遮挡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边缘与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边缘配合间隙。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碳纤维车门间隙配合边圆角所带来的视觉间隙偏大、车门配合不精致、不美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车门包边结构。
背景技术
CN109910570A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合型车门的结构”,其能够防止由铝合金外板与钢铁内板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引起的变形。用于混合型车门的结构包括内板以及由与内板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外板。特别地,在内板的端部和外板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内板的端部可以由外板的端部包边。密封剂可以涂敷于内板和外板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近年来,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 碳纤维复合材料车门因具有质量轻、强度高、优异的阻尼和抗疲劳性能,正逐步代替传统金属材料车门。但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以及连接结构与传统钣金车门完全不同。尤其是碳纤维复合材料车门的包边结构,与传统车门完全不同,需要重新设计。将间隙配合边设计成造型圆角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技术方案,传统钣金车门在间隙配合边缘采取包边结构,包边圆角可以做到R1.0mm。由于碳纤维成型工艺的特殊性,造型圆角最小只能做到R2.0mm。由于圆角大小的差异,导致车门配合区域间隙工程设计值一致时,碳纤维车门的视觉间隙比传统钣金车门要大很多,从而导致消费者感受到整车的制作不够精致、不够美观。
CN211416912U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氢能汽车车门包边结构”,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所述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通过结构胶粘接,粘接区内胶层的厚度为1.5-2mm,所述车门内板外圈处朝粘接区一侧增厚形成挡胶凸台,所述车门外板外圈处朝车门内板形成造型圆角的翻边,所述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或SMC结构,所述挡胶凸台表面至车门外板朝粘接区一侧的距离不大于1mm。该车门包边结构通过车门内板外圈处局部增厚形成挡胶凸台,不但解决了内外板粘接时的溢胶问题,达到无溢胶或少量溢胶的效果,而且使车门包边结构更美观,同时还具有限制胶层厚度的作用。但没有提及如何解决碳纤维车门的视觉间隙比传统钣金车门要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复合车门包边结构,其能够解决碳纤维车门间隙配合边圆角所带来的视觉间隙偏大、车门配合不精致、不美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车门包边结构,包括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和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其特征是:所述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的边缘为直边,所述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的边缘与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的边缘通过粘接结构胶连接固定,并在两者边缘的端部涂填充结构胶,以遮挡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边缘与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边缘配合间隙。
进一步,所述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的料厚为1.2-1.8mm,其成型后采用CNC对其进行切边处理。
进一步,所述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的料厚为1.8-2.5mm,在靠近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配合的边缘向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的侧弯曲并与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贴合,并形成封闭腔体。
进一步,所述粘接结构胶的厚度为1.0-2.0mm。
进一步,所述填充结构胶为与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同色的填充结构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将碳纤维复合车门外板与碳纤维复合车门内板间隙配合的边缘设计为直边,解决了现有技术因减小圆角所带来的视觉间隙偏大的问题,同时,并在两者边缘的端部涂填充结构胶,保证了车门间隙配合边缘的美观性。
由于在保证车门间隙配合边美观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小配合边的圆角,从而使车门配合处工程设计间隙与视觉间隙达到高度的一致,使得整车视觉间隙美观。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072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盒抹灰快速找方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有叶轮的强效散热式LED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