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加热按摩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28574.9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31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伟;王保东;徐聪;李建颖;尹尚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一汽富晟李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B60N2/90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加热 按摩 保健 功能 汽车座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加热按摩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座椅靠背上安装有加热按摩模块,所述加热按摩模块中,按摩气垫以成组的形式排列布置在座椅靠背的中间主功能区域或有针对性单独布置,若干石墨烯加热片分别对应布置在所述按摩气垫的安装区域内,各石墨烯加热片之间通过导线并联,加热电阻丝在座椅靠背的按摩气垫安装区域以外的区域内随型分布,石墨烯加热片与加热电阻丝之间通过导线并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座椅靠背上增设独立或成组的按摩气垫,实现对驾驶员背部按摩的基础上,在按摩气垫对应的按摩区域增设石墨烯加热片,同时实现按摩、加热以及远红外渗透,起到极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的多功能保健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加热按摩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而汽车座椅最为汽车内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其功能进步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背部位置承受较大压力,也极易产生疲劳,如何简单有效的对驾驶员背部位置进行保健,以减少其劳损,增加驾驶舒适度,已成为汽车座椅多功能内开发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现有技术中,已有座椅生产厂家采用在汽车座椅上设置按摩垫的形式实现对乘坐者进行按摩,这一技术方案通过带有加热功能的按摩垫实现对使用者背部的按摩,以缓解乘车疲劳,但是,单一的加热或按摩功能很难满足人们背部位置的保健需要,且传统按摩垫加热易出现加热不均的情况,影响使用者的体验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加热按摩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通过在座椅靠背上增设独立或成组的按摩气垫,实现对驾驶员背部按摩的基础上,在按摩气垫对应的按摩区域增设石墨烯加热片,同时实现按摩、加热以及远红外渗透,起到极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加热按摩保健功能的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的座椅靠背1上安装有加热按摩模块,所述加热按摩模块由按摩气垫2、石墨烯加热片3以及加热电阻丝组成;
所述按摩气垫2以成组的形式排列布置在座椅靠背1的中间主功能区域或有针对性单独布置;
若干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分别对应布置在所述按摩气垫2的安装区域内,各石墨烯加热片3之间通过导线并联;
所述加热电阻丝在座椅靠背1的按摩气垫安装区域以外的区域内随型分布;
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与加热电阻丝之间通过导线5并联。
进一步地,在座椅靠背1与人员落座后的腰腹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内设有一组按摩气垫2,按摩气垫2沿上下方向依次叠加设置形成中间主功能区域;
在座椅靠背1与人员落座后的两侧肩胛骨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内分别设有一个独立的按摩气垫2。
进一步地,所述按摩气垫2的形状与其所在位置对应的人员落座后的身体部位轮廓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按摩气垫2均固定连接在座椅靠背1的内层织物4内侧,在按摩气垫2的内侧表面设有气路接口6;
所述按摩气垫2的气囊通过气路接口6外接气体流量控制装置及气源。
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与加热电阻丝均固定设置在内层织物4与外层蒙皮5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加热片3通过双面胶固定在座椅靠背1的内层织物4外表面上,安装有石墨烯加热片3的内层织物4与外层蒙皮5缝纫连接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电阻丝缝纫连接固定在内层织物4与外层蒙皮5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按摩模块外接温控器及车载加热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一汽富晟李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长春一汽富晟李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285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镜头组件及投影设备
- 下一篇:电池电量计量系统及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