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ET/超声多功能肠道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10209.6 | 申请日: | 202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6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崔大祥;朱君;朱竞尧;徐艳;杨迪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51/04 | 分类号: | A61K51/04;A61K49/22;A61K10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et 超声 多功能 肠道 造影 制备 方法 及其 产品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PET/超声多功能肠道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盐溶液/乙醇的溶剂,加入氟碳化合物、18F的1,2‑二棕榈酸甘油酯(18F‑DP)和甘露糖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Man‑DSPE),另外再加入乳化剂和其他助剂,在室温下采用匀浆机间歇性搅拌,冷却后离心,取上清液即可得到含氟载氧乳剂;将肠道M2型巨噬细胞(细胞密度为5000个/孔板)与上述述步骤制备的含氟载氧乳剂共孵育12‑72小时,得到具有靶向功能的PET/超声多功能肠道造影剂。具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超声成像的多功能探针,可以同时满足肿瘤精准定位、高灵敏长周期成像,提高了探针对肿瘤的靶向成像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PET/超声多功能肠道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具体涉及含18F-氟碳化合物/M2型巨噬细胞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肿瘤转移更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目前统计显示,我国新诊断的肿瘤患者中1年复发率为60%,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患者超过80%。“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防止肿瘤发展、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以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为目标的肿瘤研究成为了热点。TAM是浸润在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最多的免疫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的初期,能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但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又对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起着关键作用。由于TAM来自于自体,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TAM被认为是与肿瘤高度亲和的物质,其不仅能很好地杀灭肿瘤,还能向肿瘤高效地输送药物。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TAM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它们可以被分化为M1型或M2型巨噬细胞。其中,M1型具有抗肿瘤作用,该型巨噬细胞高表达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协助行使抗肿瘤功能;但是M2型巨噬细胞则主要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与周围炎症反应,参与肿瘤的侵袭、生长、血管发生、转移、免疫抑制等。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M2 型巨噬细胞实现了对肿瘤的高效诊断和治疗。
目前,精准的诊疗技术不断出现,而这些诊疗技术研究往往集中于高灵敏成像、高效率治疗和高精准靶向3个方面。其中,靶向技术是肿瘤诊疗的关键;肿瘤定位和成像是肿瘤诊断的核心;提高传统治疗手段的疗效是肿瘤临床治疗的重点。但是,现有技术通常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等因素靶向效率仍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ET/超声多功能肠道造影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方法制备的PET/超声多功能肠道造影剂产品。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产品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PET/超声多功能肠道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备方法:
在10毫升体积比为1:0.5-1:2的盐溶液/乙醇的溶剂中,加入质量浓度分别为1%-50%的氟碳化合物、18F的1,2-二棕榈酸甘油酯(18F-DP)和甘露糖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Man-DSPE),另外再加入乳化剂和其他助剂(质量浓度分别为0%-10%),在室温下采用匀浆机以一定的速率进行间歇性搅拌,冷却后离心,取上清液即可得到含氟载氧乳剂;
将肠道M2型巨噬细胞(细胞密度为5000个/孔板)与上述述步骤制备的含氟载氧乳剂共孵育12-72小时,得到具有靶向功能的PET/超声多功能肠道造影剂。
所述的氟碳化合物为全氟环醚、全氟萘烷、全氟甲基环已基哌啶、全氟溴辛烷、1-溴十五氟庚烷、1-溴十三氟己烷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102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四叉树监控网络设计方法
- 下一篇:一种湿陷性黄土地质静压挤密桩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