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藻链霉菌及其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93801.X | 申请日: | 202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4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潘月敏;侯晓岩;羊国根;鞠玉亮;杨倩;陈飞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8;A01P3/00;A01P21/00;C12R1/465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高宁馨 |
地址: | 23003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藻链 霉菌 及其 小麦 茎基腐病 防治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藻链霉菌及其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应用,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所述的溶藻链霉菌的编号WY3,2021年4月25日保存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M 2021455。本发明首次使用溶藻链霉菌应用到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中;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溶藻链霉菌(编号为WY3)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株高与根长明显增加;溶藻链霉菌无菌发酵液对小麦茎基腐病原菌的抑制率为68.65%;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0.87%。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溶藻链霉菌及其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已达2600万hm2,其在种植中面临的病害问题也就是世界性的粮食安全问题。小麦茎基腐是由多种镰孢菌侵染的世界性土传病害,目前亚洲镰孢菌、禾谷镰孢菌以及假禾谷镰孢菌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麦区的主要致病菌。其中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作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茎基腐镰孢菌的优势种群,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亚洲镰孢菌能危害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小麦茎基腐病从小麦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可使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变褐,茎节坏死,严重时可使植株死亡,影响小麦产量。近年来,在小麦-玉米两熟种植制度下,大量玉米、小麦秸秆还田致使还田地块病原菌数量和农田生态小环境发生变化,茎基腐镰孢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形式存活于土壤及病株残体上,带菌秸秆存留田间,导致病害发生危害加重。
目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农业防治、选育优良品种,由于育种周期长以及田间管理的局限性,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防治方法。化学农药虽能有效控制病情,却对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同时重复使用农药使病菌抗药性增强。因此,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引起重视,关于镰孢菌拮抗菌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多。在生防微生物类群中,放线菌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前景,极大促进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小麦茎基腐病符合我国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菌筛选中关于放线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现阶段仍缺乏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拮抗菌。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溶藻链霉菌及其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应用,它可以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溶藻链霉菌,所述的溶藻链霉菌的拉丁学名为Streptomycesamritsarensis,其编号为WY3,2021年4月25日保存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M 2021455。
上述所述的溶藻链霉菌中,所述的溶藻链霉菌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采用LB培养基进行振荡培养,振荡培养速度为180r/min,培养温度为28℃,初始pH为8-9,发酵时间为3d。
一种如上述所述的溶藻链霉菌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应用。
上述所述的溶藻链霉菌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所述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
上述所述的溶藻链霉菌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所述的溶藻链霉菌的剂型是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
上述所述的溶藻链霉菌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所述的溶藻链霉菌的剂型为菌悬液。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38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