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凝结芽孢杆菌及其在玉米浸泡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92562.6 | 申请日: | 202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0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佟毅;孙亚琴;夏文静;修志龙;赵雪松;李义;金渭武;王小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中粮生化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8B30/02;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欧阳琰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凝结 芽孢 杆菌 及其 玉米 浸泡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玉米深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凝结芽孢杆菌及其在玉米浸泡中的应用,所述凝结芽孢杆菌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993。本发明提供的凝结芽孢杆菌具有耐酸、耐高温等特点,且用于玉米浸泡时,能够显著提高玉米淀粉的产量,缩短浸泡时间,降低SO2使用量。此外,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凝结芽孢杆菌进行玉米浸泡时,无需对玉米粒进行破碎处理,且可采用一步法进行玉米浸泡,简化了工艺,更加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玉米深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凝结芽孢杆菌及其在玉米浸泡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淀粉的生产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类,其中湿法工艺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淀粉制备工艺。在湿法工艺中,玉米籽粒浸泡后,经粗、细研磨,使胚芽、纤维和蛋白质分离,最终获得高纯度的玉米淀粉。浸泡是玉米淀粉湿法生产工艺中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浸泡效果的好坏对玉米淀粉得率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浸泡的目的是使玉米籽粒软化,破坏或者削弱蛋白质与淀粉颗粒之间的结合力,使淀粉游离出来。目前,常规玉米浸泡工艺通常需要向浸泡液中添较高浓度的SO2(通常在2000-5000ppm左右),以充分破坏包裹在淀粉外侧的蛋白质网结构。玉米浸泡液中的SO2浓度对于玉米浸泡效果的影响很大,通常,SO2浓度越高,淀粉分离越容易,当浓度低于1000ppm时,其对蛋白质网的分散作用很弱,淀粉分离困难。
然而,大量SO2的使用一方面会造成环境污染、设备腐蚀等问题,另一方面,亦会导致淀粉产品中亚硫酸残留过高,影响产品质量,无法满足食品安需要。此外,浸泡在整个玉米淀粉提取工艺中所占时间最长,能耗高,因此浸泡周期的长短对于玉米淀粉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为了提高玉米浸泡效率,减少玉米浸泡过程中的SO2使用,开发出了利用酶制剂或菌剂进行辅助浸泡的玉米浸泡工艺。但是,酶制剂的成本高,使用条件苛刻,很难在工业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应用。而且,由于玉米浸泡所需的温度较高(一般在50℃左右),因此采用酶制剂或菌剂进行辅助浸泡时,考虑到酶或菌株的活性,通常需要采用分步浸泡法,即在采用不同温度条件的浸泡阶段分别使用含SO2的浸泡水和含酶制剂或菌剂的浸泡水进行玉米浸泡。此外,为了获得较为理想的浸泡效果,通常采用酶制剂或菌剂辅助浸泡的方法时还需要对玉米粒进行粉碎处理。因此,虽然酶制剂或菌剂的使用提高了玉米浸泡效果,减少了SO2的用量,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投资及能耗,延长了工艺流程,不利于玉米淀粉生产效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玉米浸泡工艺中SO2使用量高、浸泡时间长、能耗高等问题,提供一株凝结芽孢杆菌及其在玉米浸泡中的应用,该菌株具有耐高温、耐酸等特点,采用该菌株及本发明中基于该菌株制备的菌剂进行玉米浸泡时,能够缩短浸泡时间、降低SO2使用量,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酶制剂或菌剂的辅助浸泡的玉米浸泡工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操作更加简单,更易工业化推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株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coagulans),所述凝结芽孢杆菌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993。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改善玉米浸泡效果的菌剂,所述菌剂中含有如上所述的凝结芽孢杆菌。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凝结芽孢杆菌或菌剂在玉米深加工中的应用。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玉米浸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如上所述的凝结芽孢杆菌或菌剂接种至玉米浸泡液中,进行玉米浸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取得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凝结芽孢杆菌及基于该菌株制成的菌剂用于玉米浸泡时,浸泡效果好,淀粉得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中粮生化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吉林中粮生化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25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