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舰载直升机快速系留装置的主壳体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50044.8 | 申请日: | 2021-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1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祝新;刘谦;赵丁选;赵坤;马帅;王立新;贾拓;李伟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F1/12 | 分类号: | B64F1/12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田秀芬 |
| 地址: | 066004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舰载 直升机 快速 装置 壳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舰载直升机快速系留装置的主壳体,属于舰载直升机快速系留装置技术领域,包括箱式结构的壳体本体和固定安装于壳体本体前端的缓冲装置;所述壳体本体的前部设置机械爪运动轨道区、中部设置机械传动区、后部设置液压和电气控制区,在壳体本体底部安装有若干个滚轮,可带动主壳体在固定轨道上移动;所述缓冲装置设置有左部检测区、右部检测区和中部工作区。本发明主壳体区域分布合理、结构强度高、耐腐蚀、导电性好,具备防爆特性和驻留锁定功能,适用于舰载直升机快速回收系统中的快速系留装置,能够适应海上作业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舰载直升机全自动助降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舰载直升机快速系留装置的主壳体,适用于舰载直升机快速回收系统中的快速系留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海战的需要,常常要求舰载直升机在恶劣海况下执行回收作业任务,此时由于受海面风浪影响舰面着舰平台起伏较大、着舰平台较小、舰面环境复杂等问题,需要有助降设备辅助舰载直升机降落,同时需要在舰载直升机降落完成后对直升机进行可靠系留。目前现有技术中对直升机进行捕获与系留的装置有鱼叉式助降系统、拉降式助降系统和全自动式助降系统。
所述鱼叉式助降系统是在直升机的机腹部位安装系留直升机的“鱼叉”装置,在舰船的着舰平台上安装钢制“栅格”装置,直升机着舰时将机腹部的鱼叉插入并固定在甲板上的栅格内,从而完成对直升机的捕获与系留。但是该种助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只适用于5吨及以下的轻型直升机,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所述拉降式助降系统是直升机在着舰悬停期间放下拉降绳索,舰面上的工作人员将其与牵引绞车连接起来,然后操纵绞车拉降直升机至甲板。该助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留的安全性,但是该系统十分复杂、笨重,且系留作业用时极长。
所述全自动式助降系统是将直升机腹部的“鱼叉”更换为了柱状探杆,将安装在舰面的“栅格”装置更换为可移动的舰载直升机助降装置;直升机悬停期间舰载直升机助降装置可以在甲板表面跟踪直升机运动;舰载直升机着舰的瞬间,由舰载直升机助降装置捕获直升机腹部探杆并完成系留;当外部条件允许时,由舰载直升机助降装置将直升机牵引至指定位置。
全自动式助降系统由于其捕获的快速性,转运的灵活性及其高自动化程度被认为是舰载直升机助降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全自动式助降系统工作的最核心部分为舰载直升机助降装置,而研制该型助降装置最关键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设计一种合适的舰载直升机助降装置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主要部分是容纳各机械部件和电子器件的主壳体。
目前已经公开的专利CN86107008A直升机快速固定及横移系统中提到的一种壳体结构,如图41中的现有技术公开的壳体1所示,该壳体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需求,但仍存在以下较为严重的问题:①该壳体体积较大,空间利用率较低,会占用较多的舰船甲板面积;②该壳体不具备防爆功能;③该壳体不具备相关的导电特性;④该壳体将部分传动机构暴露在外,如丝杠等,这一设计在海洋环境中是极不合理的;⑤该壳体不具备驻留锁定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舰载直升机快速系留装置的主壳体,能够适用于全自动式舰载直升机助降系统中的舰载直升机快速系留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具有结构紧凑,使舰载直升机快速系留装置能够达到动作准确灵活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舰载直升机快速系留装置的主壳体,包括箱式结构的壳体本体,在壳体本体前端安装有缓冲装置,底部安装有若干个滚轮;所述壳体本体的前部设置机械爪运动轨道区、中部设置机械传动区、后部设置液压和电气控制区;所述缓冲装置设置有左部检测区、右部检测区和中部工作区。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本体包括底板和焊接在底板上的左侧壁、右侧壁、后壁、前立壁、中间壁和通过螺栓固定在前立壁和左侧壁、右侧壁上的支撑板所组成的箱体,以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箱体上面的盖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500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缆绕线盘及其装配方法
- 下一篇:电子数据鉴定加密传输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