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动力性能客观评价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41010.2 | 申请日: | 202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36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燕;沈波;杨彦鼎;石昕祺;徐煌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刘代乐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动力 性能 客观 评价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车辆动力性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动力性能客观评价方法及系统。利用起步加速能力、起步加速响应、匀速行驶能力、再加速能力、再加速响应对车辆的动力性能进行评价。利用起步加速能力、起步加速响应对车辆的起步加速动力性进行评价;利用匀速行驶能力对匀速行驶动力性进行评价;利用再加速能力、再加速响应对车辆的再加速动力性进行评价。本方法能够评价包含任意加速踏板行程、任意踩下加速踏板速度的全工况的车辆动力性能及加速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动力性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动力性能客观评价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的动力性是评价车辆性能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动力性对于车辆的运输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动力性是车辆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另一方面,车辆动力性对于提升客户体验,提高车型竞争力至关重要。而客户体验就是更接近实际使用工况的日常驾驶踩下部分加速踏板行程对应的部分负荷时车辆的动力表现。因此,更接近日常驾驶的部分负荷动力性能客观评价对于汽车车型前期的研发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业内,客观评价车辆动力性能时,通常采用100%加速踏板开度时,车辆能达到的极限动力性能的数据,包括100%加速踏板开度原地起步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和从某一初始车速开始踩下100%加速踏板开度到另一车速的加速时间来评价,如0-100km/h、40-80km/h、60-100km/h、80-120km/h等速度段的加速时间,或采用100%加速踏板开度时,车辆加速通过某一距离的时间间隔数值来评价,常用的评价距离有0-30m、0-50m、0-100km/h等,具体根据主机厂对车辆的定位及典型工况的选择来确定。
近年来,行业内逐渐建立了车辆部分负荷动力性能客观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各个加速踏板行程起步/再加速工况对应的最大加速度以及单位踏板行程增量对应的加速度增量即加速度增益以及起步加速时达到最大加速度的时间来评价起步和再加速的动力性。
行业内,客观评价车辆动力性能时,通常采用100%加速踏板开度时,车辆能达到的极限动力性能的数据。
通常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用100%加速踏板开度时,车辆加速过程中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值来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直接以加速度数据作为评判标准,即加速度数值越大,车辆动力性能越好;第二种是用100%加速踏板开度时,车辆加速通过某车速段的时间间隔数值来评价,常用的评价车速段有0-100km/h、40-80km/h、60-100km/h、80-120km/h等速度段的加速时间;第三种是用100%加速踏板开度时,车辆加速通过某一距离的时间间隔数值来评价,常用的评价距离有0-30m、0-50m、0-100km/h等,具体根据主机厂对车辆的定位及典型工况的选择来确定,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方法直接以时间数据作为评判标准,即时间数值越小,车辆动力性能越好。
实际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很少踩下100%加速踏板开度,并且通常并不知道踩下的加速踏板开度是多少。上述评价方法采用了100%加速踏板开度时的客观数据,体现了车辆能提供的最大动力性能,但无法评价实际驾驶过程中踩下部分加速踏板时车辆的动力性能。因日常驾驶工况中很少出现踩下100%开度的加速踏板,故不能很好的体现日常实际驾驶感受。
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体现了车辆从某一初速加速到另一车速的总时间,或车辆加速通过某一段距离的总时间,体现了较长时间(5~15s)段内的综合变现,是一个综合指标,不能很好地与驾驶员的操作和某一具体时刻的驾驶感受很好地对应。
此外,实际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踩下加速踏板后,除了能感受到获得的加速度大小外,加速度来的快慢也会对驾驶感受带来较大的影响,且加速度来的快慢还受到驾驶员踩下加速踏板的快慢的影响,而驾驶员踩下加速踏板的快慢也体现了驾驶员的驾驶意图是急加速还是缓加速,代表了驾驶员的预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410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