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6040.4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30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黄金泉;高文博;周鑫;王杨婧;陈前景;鲁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秦秋星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神经网络 航空发动机 传感器 故障 诊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方法,属于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建立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收集传感器历史参数数据库;基于神经网络设计概率分布函数预测模型;基于神经网络设计时间序列故障分类模型;结合概率分布突变预测模型和传感器故障分类模型,构建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框架,采用已搭建的故障自诊断框架实现涡扇发动机的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本发明旨在解决传感器在只能访问自身本地历史数据的情况下的故障诊断问题,通过神经网络实现概率估计以解决信息不完善情况下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问题,并对传感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实现故障的分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方法,其属于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推进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飞行任务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FADEC)以其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极高的控制精度以及相对低廉的维修成本而逐渐取代机械液压控制,成为当前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主流趋势。数字电子控制系统是由大量的电子元件、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组成的,而航空发动机经常处于高温高压、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使这些元器件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其中传感器的故障是导致控制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发动机传感器进行故障诊断,实时掌握其健康状态,是保证发动机安全工作的重要措施。
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主要有基于数学模型(如系统辨识、滤波估计)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如支持向量基、小波分析、模糊推理、神经网络)。主要原理多是依据残差检验,如基于数学模型中基于发动机实时模型与卡尔曼滤波器的实时估计建立传感器参数滤波残差,并与对应阈值比较,已达到故障检测的目的,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中,利用先验知识与训练数据进行推理,实现对传感器参数的实时预测并根据与实际参数的残差进行故障检测。以分布式控制系统作为航空发动机未来控制构架的趋势下,可以独立实现自诊断的智能传感器成为研究热门,要求传感器在只能访问本地数据的情况下实现故障诊断。然而,当前的故障诊断方法依赖于精度较高的实时模型或是大量的包含其他传感器信息的训练样本,当信息不足时难以精确预测残差。
本发明针对航空发动机传感器在只能访问本地历史数据情况下的故障自诊断问题,基于神经网络,提出传感器参数概率分布函数预测模型,通过考虑信息不全带来的不确定性,根据历史数据,构建下一时刻传感器参数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并依据概率大小实现突变故障实时判断。在此基础上,引入时间序列故障分类模型,实现对长时间序列下的故障(硬失效、噪声、漂移)进行判断与分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航空发动机传感器在只能访问本地历史数据情况下的故障自诊断问题,通过考虑信息不全带来的不确定性,根据历史数据,构建下一时刻传感器参数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并依据概率大小实现突变故障实时判断,并引入时间序列故障分类模型,实现对长时间序列下的故障(硬失效、噪声、漂移)进行判断与分类,从而保证发动机安全可靠运行。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航空发动机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建立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收集传感器历史参数数据库;
步骤B、基于神经网络设计传感器参数概率分布函数预测模型,该模型仅依据传感器自身历史参数数据库中的本地历史参数数据,预测传感器参数下一时刻的概率分布函数,并依据真实传感器参数的概率大小判断是否发生参数突变;
步骤C、基于神经网络设计传感器时间序列故障分类模型,该模型提取传感器历史时间序列的特征向量,间断性地判断传感器是否发生故障并对故障进行分类;
步骤D、结合概率分布突变预测模型和传感器故障分类模型,构建传感器故障自诊断框架,保存并输出诊断结果及报告。
所述步骤A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60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