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在构建三维仿生神经血管单元模型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0613.2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4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秦建华;张敏;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3/06;B01L3/00;C12N5/071;C12N5/079;C12N5/0793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周媛媛;李馨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流控 芯片 及其 构建 三维 仿生 神经 血管 单元 模型 中的 应用 | ||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上层芯片(1)和下层芯片(10)两层,所述上层芯片(1)设有通孔a(2)、通孔b(3)、通孔c(4)、通孔d(6)和通孔状的开放式培养区(5);所述下层芯片(10)设有基质室(8),所述基质室(8)设置于开放式培养区(5)下方,所述基质室(8)与开放式培养区(5)之间设有多孔薄膜(7),所述基质室(8)两侧各设有一个培养室(9),所述基质室(8)另外两侧均分别设有基质入口a(81)和基质入口b(82),所述基质入口a(81)的位置与通孔a(2)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设置,所述基质入口b(82)的位置与通孔b(3)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设置;所述培养室(9)为条状,所述培养室(9)两端分别设有培养室入口(91)和培养室出口(92),所述培养室入口(91)位置与通孔c(4)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设置,所述培养室出口(92)位置与通孔d(6)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室(8)设有一条条状通道a(83),所述通道a(83)两侧各设置一条与通道a(83)平行的条状通道b(84),所述通道b(84)与所述培养室(9)平行,所述通道b(84)上设有数个与通道b(84)垂直的通道c(85),所述通道c(85)使所述通道a(83)、所述通道b(84)、所述培养室(9)三者连通,数个所述通道c(85)与所述通道b(84)组合形成栅栏结构;所述通道a(83)两端各设有一个基质入口a(81),所述通道b(84)两端各设有一个基质入口b(8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通道b(84)上的所述通道c(85)的数量为7-10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室(9)为类n状,两个培养室(9)组成类x状,每个培养室(9)两端分别设有培养室入口(91)和培养室出口(9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芯片(1)和所述下层芯片(10)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材质,所述多孔薄膜(7)为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室(9)的深度为100-1000μm,所述基质室(8)的深度为50-200μm。
7.一种微流控芯片在构建三维仿生神经血管单元模型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开放式培养区(5)内加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培养室(9)内加入小胶质细胞,在基质室(8)内加入基质液和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悬液,构建获得三维仿生神经血管单元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细胞的数量比为10:1~1:1。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仿生神经血管单元模型的应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芯片基质灌注
采用matrigel工作液,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悬液与工作液混合,加入基质入口a(81)、基质入口b(82);加PBS缓冲液于培养皿中,将固定芯片的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孵育凝胶;
(2)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接种及培养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制成悬液,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悬液加入开放式培养区(5)内;小胶质细胞制成悬液,取小胶质细胞悬液分别加入到两个培养室入口(91);将芯片放平移入培养箱中培养;
(3)芯片神经血管单元功能监测
采用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蛋白VE-cadherin和Claudin-5检测芯片神经血管单元的完整性,采用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laudin-5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检测芯片神经血管单元中两种细胞的位置关系,采用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监测芯片神经血管单元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061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用于多种海况的小型双体救助船
- 下一篇:一种扩散式建筑甲醛清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