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acbio测序的16S rDNA全长文库高通量构建的技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8540.3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81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黄福义;林晨烁;苏建强;张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06 | 分类号: | C12Q1/6806;C12N15/10;C40B50/06 |
代理公司: | 安徽申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78 | 代理人: | 许晓璐 |
地址: | 36102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pacbio 16 rdna 全长 文库 通量 构建 技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Pacbio测序的16S rDNA全长文库高通量构建的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计与合成带标签的扩增引物:引物的5’端带有标签序列,并且5’端磷酸化修饰,引物的3’端为扩增子的特异性引物,并经HPLC纯化;S2、点样仪以含有5184个微孔的芯片作为载体,根据不同通量组合,完成芯片制备,进行PCR扩增,芯片中的扩增产物混合收集至离心管;S3、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末端修复和加A反应等,文库上机测序。基于此方法得到测序结果显示,与常规建库方法得到的物种组成结构和丰度高度一致。本技术发明大大地简化了实验操作流程,具有基因文库构建的高通量优势,提高了建库效率,缩短了实验周期,减少了试剂耗材等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Pacbio测序的16S rDNA全长文库高通量构建的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16S rDNA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基因,长度约为1542bp,其分子大小适中,突变率小,是细菌系统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有用的标志。通过检测16S rDNA可变区的序列变异和丰度,可了解环境样品中群落多样性信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微生态研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基于二代测序的16S rDNA检测大大加速了人们对微生物群落的了解。但由于二代测序的读长限制,目前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仅检测16S rDNA的某段或某几段高变区,物种分类也只能精确到属水平。无法将其准确注释到物种水平。Sanger测序虽能接近全长,但通量低,且成本高,不适用群体复杂的环境微生物宏样本。随着三代SMRT测序技术的出现,PacBio全长16S rDNA测序集合了Sanger测序的读长优势和二代测序的高通量优势,具有和二代测序相媲美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可提供更准确的物种分类和更多的物种鉴定,在系统发育、群落鉴定和代谢通路预测方面都更有优势。
常规的PacBio全长16S rDNA基因的文库构建是通过带有标签序列的PCR引物扩增16S全长基因,然后每个扩增产物需采用AMPure磁珠纯化,进行Qubit浓度测定,确定PCR产物的浓度与总量。从而等量混合,混合样本再经过DNA损伤修复,末端修复加A,再与测序接头相连接,获得基于PacBio测序平台的全长扩增子文库。这种方法对于少量样本而言,操作简便,测序结果较好,价格偏低。随着微生物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测序价格的降低,目前出现了很多基于大量样本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常规的16S rDNA的文库构建方法对于大量样本而言,建库过程繁琐,周期长,成本相对较高。
因此,需要一种高通量、低成本、速度快、质量好的基因文库构建技术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Pacbio测序的16S rDNA全长文库高通量构建的技术方法,解决了常规的16S rDNA的文库构建方法对于大量样本而言,建库过程繁琐,周期长,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Pacbio测序的16S rDNA全长文库高通量构建的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计与合成带标签的扩增引物:每个待测样本设计并合成一对扩增子的扩增引物,其中每对引物的5’端带有标签序列,并且5’端磷酸化修饰,每对引物的3’端为扩增子的特异性引物,引物采用HPLC纯化;
S2、扩增子样本的扩增:
S2.1、配置反应液:取一个经过灭菌并烘干的384孔板,在孔内配置芯片制备的反应液;
S2.2、设置仪器:将MSDN点样仪的模式选为384×12模式,喷液体积为100nl。其中384代表384个样本,12代表12次重复,即每个384孔板的孔内试剂会喷入芯片的12个孔中,每个芯片孔反应体系为100n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8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