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0714.1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3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梅再春;涂皓;林真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艾普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经济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移动 终端设备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属于智能移动终端配件领域,包括底座、手机本体和充电线,所述手机本体和充电线位于底座的上方,充电线的一端连接有充电接头,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四个定位杆,四个定位杆对称分布在底座上,定位杆的顶端固定有定位块,底座上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控制箱和安装座,安装座的上表面安装有支架,支架上安装有绕线辊,支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与绕线辊传动连接;本发明设计新颖,结构巧妙,当达到充电时间后,可自动将充电接头拔出,避免产生过度充电的情况,减少对电池保护板的损坏,且可对手机本体进行散热,避免充电时手机本体发烫,对手机本体进行保护,延长手机本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移动终端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生活中常见的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车载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等。
目前的智能手机充电器在其充电完成后不会自动的切断电源,这样智能手机设备电池就会过度充电,这对于智能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会有很大影响。目前过充保护是由智能手机和电池保护板提供的,一般的充电器就是一个电源,不能对智能手机提供任何保护。过充保护是由智能手机内置的电源管理芯片提供的。锂电池本身集成电池保护板,当电池独立使用座充的时候为电池提供过充、过热、短路、过载、过流等保护,但当锂电池使用时间增长,其电池保护板无法避免地老化后,就失去了过充保护,容易产生过度充电的情况,发生人身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当锂电池使用时间增长,其电池保护板无法避免地老化后,就失去了过充保护,容易产生过度充电的情况,发生人身损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包括底座、手机本体和充电线,所述手机本体和充电线位于底座的上方,充电线的一端连接有充电接头,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四个定位杆,四个定位杆对称分布在底座上,定位杆的顶端固定有定位块,底座上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控制箱和安装座,安装座的上表面安装有支架,支架上安装有绕线辊,支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与绕线辊传动连接,安装座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一,滑槽一内滑动连接有滑块一,滑块的顶端固定有安装框,安装框顶壁的内表面固定有固定夹块,安装框底壁的内表面连接有弹簧,弹簧的顶部连接有活动夹块,安装框底壁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二,滑槽二内滑动连接有滑块二,滑块二上铰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活动夹块上,滑块二上连接有拉绳,且拉绳的一端缠绕在绕线辊上,底座上安装有水箱,水箱的顶壁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散热片,多个散热片的顶端共同固定有导热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手机本体上包括充电接口,且充电接口与充电接头尺寸相匹配;将充电接头插入手机本体的充电接头内即可进行充电。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定位块的俯视图为L字型结构,且手机本体位于四个定位块之间;利用定位块可将手机本体固定,提高手机本体的稳定性,在拔出充电接头时手机本体不会晃动,方便拔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定时器和控制器,定时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与电机电性连接;根据手机本体的充电时间,设定好定时器,当达到充电时间后,定时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将电机启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框为口字型结构,且安装框内腔的尺寸大于充电接头的尺寸;在充电时,将充电接头穿过安装框对手机本体进行充电。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夹块和活动夹块相靠近的侧壁上均粘接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侧壁上开设有防滑纹;利用固定夹块和活动夹块可将充电接头夹持固定,橡胶垫可减少固定夹块和活动夹块对充电接头的损坏,且提高了防滑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艾普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艾普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07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