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01876.0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4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周贤;彭烁;钟迪;安航;白烨;黄永琪;姚国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50 | 分类号: | C01B32/50;C01B3/12;F22B1/18;F02C7/22;F02C6/18;F01D15/1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固体 氧化物 脱碳 igcc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化炉(1)、废热锅炉(2)、碳化反应器(3)、再生反应器(4)、第一余热锅炉(5)和压缩机(6),所述气化炉(1)的合成气输出端与所述废热锅炉(2)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废热锅炉(2)的出气口与所述碳化反应器(3)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碳化反应器(3)的蒸汽输入端用于输入水蒸气,所述碳化反应器(3)的物料输出端与所述再生反应器(4)的物料输入端连接,所述再生反应器(4)的物料输出端与所述碳化反应器(3)的物料输入端连接,所述再生反应器(4)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余热锅炉(5)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余热锅炉(5)的出气口与所述压缩机(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燃气轮机,所述碳化反应器(3)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燃气轮机的燃烧室(9)的输入端,所述燃气轮机的压气机(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燃气轮机的燃烧室(9)的输入端,所述燃气轮机的燃烧室(9)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燃气轮机的透平(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余热锅炉(7)和汽轮机(8),所述透平(11)的烟气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烟气输入端,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热水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余热锅炉(5)的热水输入端,所述第一余热锅炉(5)的蒸汽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蒸汽输入端,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蒸汽输出端连接所述汽轮机(8)的蒸汽输入端,所述汽轮机(8)的冷凝水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冷凝水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合成气冷却单元(12),所述碳化反应器(3)的出气口连接所述合成气冷却单元(12)的进气口,所述合成气冷却单元(12)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燃气轮机的燃烧室(9)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热水输出端连接所述合成气冷却单元(12)的热水输入端,所述合成气冷却单元(12)的蒸汽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蒸汽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热水输出端连接所述废热锅炉(2)的热水输入端,所述废热锅炉(2)的蒸汽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7)的蒸汽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尘装置(13),所述碳化反应器(3)的出气口连接所述除尘装置(13)的进气口,所述除尘装置(13)的出气口连接所述合成气冷却单元(12)的进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分装置(14),所述空分装置(14)的氧气输出端连接所述再生反应器(4)的进气口,所述气化炉(1)的合成气输出端还连接所述再生反应器(4)的进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分装置(14)的氧气输出端与所述气化炉(1)的进气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热锅炉(2)的蒸汽输出端还连接所述再生反应器(4)的蒸汽输入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采用固体氧化物脱碳的IGCC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气化炉(1)中的合成气经过所述废热锅炉(2)后进入所述碳化反应器(3),水蒸气进入所述碳化反应器(3),所述再生反应器(4)中的固体氧化物吸收剂进入所述碳化反应器(3),所述碳化反应器(3)中发生水煤气变换反应,生成的碳酸化合物进入所述再生反应器(4),所述再生反应器(4)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固体氧化物吸收剂再次进入所述碳化反应器(3),生成的二氧化碳经过所述第一余热锅炉(5)后进入所述压缩机(6),所述压缩机(6)将二氧化碳压缩后输出到收集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187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