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防撞梁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47289.8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2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远宏;姚善明;赵明;李长荷;倪春燕;鲁韦江;陈天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撞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内部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T个第一内孔组,每个所述第一内孔组均包括M个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内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组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内孔组,每个所述第二内孔组均包括N个第二内孔,其中T≥2,M≥2,N=M‑1,并且N个所述第二内孔与M个所述第一内孔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均错开;M个所述第一内孔和N个所述第二内孔均沿左右方向贯通。本发明能够将碰撞产生的力和能量发散至整个防撞梁主体,有效提高汽车防撞梁的刚度及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车身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撞梁是不可或缺的。为满足整车前部各重叠率工况下的碰撞要求,防撞梁的刚度及强度要求比较高,往往需要用到高强度钢板甚至超高强度钢板,且其自身结构断面及工艺通常比较复杂,而针对不同车型一般需要开发不同的防撞梁,这就导致了开发费用及零件成本较高。随着汽车业的发展,电气化及智能化是当前的大趋势,因三电系统及智能化硬件的增加,导致整车重量的不断上升,对防撞梁的抗弯能力要求以及轻量化要求不断提升,当前主要是从提升材料牌号及增加料厚等方面提升抗弯能力,通过将高强度钢板更换为铝合金以满足轻量化要求。但是现有的铝合金防撞梁在偏置碰撞中常出现断裂失效问题,导致碰撞的力和能量无法有效传递至副驾侧,进而引起主驾侧的驾驶员受到较大的加速度冲击,前壁板较大的位移变形引起主驾侧的驾驶员脚部及胸部严重受到伤害。
CN213619653U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本体,所述防撞本体内部顶端设置有第六内空腔,所述第六内空腔下端设置有第四内空腔,所述第四内空腔右端开设有第五内空腔,所述第五内空腔下端左侧设置有第九内空腔,所述第九内空腔右端设置有第一内空腔,所述第一内空腔右端设置有第七内空腔,所述第一内空腔下端左侧设置有第三内空腔,所述第三内空腔右端开设有第二内空腔,所述第二内空腔底端设置有第八内空腔。该实用新型吸能效果好,抗冲击性能强,重量轻,但是该实用新型的防撞本体内部是通过板状结构分割呈多个腔室,对于碰撞的力和能量的传递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防撞梁,能够将碰撞产生的力和能量发散至整个防撞梁主体,有效提高汽车防撞梁的刚度及强度。
本发明中的一种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内部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T个第一内孔组,每个所述第一内孔组均包括M个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内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组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内孔组,每个所述第二内孔组均包括N个第二内孔,其中T≥2,M≥2,N=M-1,并且N个所述第二内孔与M个所述第一内孔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均错开;M个所述第一内孔和N个所述第二内孔均沿左右方向贯通。
进一步,M个所述第一内孔和N个所述第二内孔均为圆孔。
进一步,T=2,M=2,N=1;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组从上至下依次为上侧第一内孔组和下侧第一内孔组,所述第二内孔组包括一个第二内孔;所述第二内孔的圆心以及所述上侧第一内孔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的圆心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二内孔的圆心以及所述下侧第一内孔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的圆心组成等腰三角形。
进一步,T=3,M=2,N=1;三个所述第一内孔组从上至下依次为上侧第一内孔组、中部第一内孔组以及下侧第一内孔组,两个所述第二内孔组均分别包括一个第二内孔,两个所述第二内孔从上至下依次为上侧第二内孔和下侧第二内孔;所述上侧第二内孔的圆心以及所述上侧第一内孔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的圆心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上侧第二内孔的圆心以及所述中部第一内孔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的圆心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下侧第二内孔的圆心以及所述中部第一内孔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的圆心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下侧第二内孔的圆心以及所述下侧第一内孔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内孔的圆心组成等腰三角形。
进一步,M个所述第一内孔的内径与N个所述第二内孔的内径均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472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海洋平台用分体式超声波物位计
- 下一篇:增益模型的训练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