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保真扬声器音圈的绕制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10019.X | 申请日: | 202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3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霍伟;霍桂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安伟跃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4 | 分类号: | H04R9/04 |
代理公司: | 苏州汉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2 | 代理人: | 段昌志 |
地址: | 22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保真 扬声器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高保真扬声器音圈的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根据扬声器的要求对被绕线圈之线材种类特性,产品圈数、层数之多少以及外观材质,缠绕速度需求进行了解,先在绕线模上涂上适量的脱模剂,各部位要求均匀,将0.25mm绝缘层在绕线模上绕三圈,再用紧固带将焊好的铜牌铜箔/铝箔扎在绕线模规定的位置;
步骤二:根据铜箔/铝箔厚度配好相应数量的端绝缘,拉紧,调整,然后利用绕线装置开始绕制,并保证端绝缘与铜箔/铝箔的间隙为1.5~2mm,使用铝线时请注意,铝线较软、因此线材张力要调至比同等粗细的铜线小很多,以免线径拉细,外绝缘漆爆裂,影响产品质量,使用铝线时因张力减小,所设定之线径要适当增大,结合自己的张力需要可以少走一些过线轮;
步骤三:在进行绕致时,被绕线圈与排线器之高度要适当,太低线容易陷入下面一层,太高则会有跳线现象,排线架与被绕线圈之出线距离不宜太远,会影响排线随耦之精确度;
步骤四:校准被绕线圈之宽度及启绕点为第一优先,且最为重要,当启绕点正确无误,开始绕线,可先行测试所设之宽度是否正确,绕制到规定圈数时,夹上工字条,并绕上相应厚度的绝缘层,绕完第一圈后加四层绝缘层;
步骤五:然后继续绕制到图样规定的圈数,加工时如自粘线,漆包棉线等,所设定之线径要增大很多,因其有外皮通常不太光滑,较无惯性等特点,细线缠绕速度不要太慢,但必须用慢速爬升启动,以免突然升速将线材拉断,粗线机型的绕线装置则速度不宜超速,速度过快容易引起跳线及微步电机丢步等问题,中间会有圆凸不平整,影响排线整齐,但在中低使用时必须注意中低速扭矩力是否足够;
步骤六:绕制完成后,再根据图纸要求的高度进行打磨,并修整,然后涂上玻璃胶,注意平整光滑即可。
2.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保真扬声器音圈的绕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音圈绕线机(4),所述音圈绕线机(4)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放线装置(7),所述放线装置(7)的一侧设置有辅助绕线结构(6),所述音圈绕线机(4)一侧端面的底部设置有线圈接座(18),所述线圈接座(18)的上表面安装有防护垫(19),所述音圈绕线机(4)上表面设置有控制装置(5),所述音圈绕线机(4)的底部设置有操作台(2),所述操作台(2)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1),所述操作台(2)上表面的四周均安装有防护板(3),且防护板(3)安装有三个,所述防护板(3)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15),且固定板(15)安装有两个,所述固定板(15)上安装有固定螺钉,且固定板(15)通过固定螺钉与操作台(2)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保真扬声器音圈的绕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的前端面设置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内部设置有门体(13),所述门体(13)的一侧安装有合页(14),且合页(14)安装有两个,所述门体(13)通过合页(14)与凹槽(12)转动连接,所述门体(13)的前端面设置有门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保真扬声器音圈的绕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下表面的两侧设置有安装板(8),且安装板(8)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板的(8)的下表面安装有万向轮(9),且万向轮(9)安装有四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保真扬声器音圈的绕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8)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杆(10),且固定杆(10)设置有四个,所述固定杆(10)的底部安装有支撑脚(11),且支撑脚(11)与固定杆(10)螺纹连接,所述支撑脚(11)的底部安装有防滑垫。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保真扬声器音圈的绕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5)的两侧端面均设置有散热孔(17),且散热孔(17)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音圈绕线机(4)的前端面安装有检修门(16),所述检修门(16)的前端面设置有锁孔,所述音圈绕线机(4)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安装座(20),所述音圈绕线机(4)的内部安装有电机(21),所述电机(21)的下方设置有气缸(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安伟跃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淮安伟跃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1001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