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88229.3 | 申请日: | 202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7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南;张加文;刘征涛;罗晶晶;李霁;艾舜豪;吴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6Q10/04;G06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符继超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重金属 生物 利用 含量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的方法,包括:S1、确定目标土壤性质以及通过测试获取所述目标土壤对应的重金属总含量;S2、将所述目标土壤性质及对应的重金属总含量,代入预先构建的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模型进行计算,输出预测的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数据。该方法可实现对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进行分析,可消除土壤性质差异带来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差异。为生物可利用性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新思路,可为精准评估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和环境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污染物在具有生物可利用性时才具有毒性,然而,大多数关于污染物的含量水平和环境风险评价多基于污染物的总浓度,而不是生物可利用性,这可能导致对潜在毒性风险的高估。研究表明,土壤性质具有改变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能力,因此,确定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比测定总浓度更适合评估土壤生态风险。
我国在生物可利用性(bioaccessibility)的测试评估和预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缺少,导致不能精确的评估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工作,以解决生物可利用性评估的科学有效性工具和预测模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至少部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的方法,包括:
S1、确定目标土壤性质以及通过测试获取所述目标土壤对应的重金属总含量;
S2、将所述目标土壤性质及对应的重金属总含量,代入预先构建的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模型进行计算,输出预测的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性质包括: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黏土含量以及铁矿物含量。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
S21、搜集构建目标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回归模型的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数据;
S22、搜集或测试所述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数据对应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总含量;
S23、根据预设规则对所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总含量进行筛选;
S24、将经筛选后的所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总含量,进行数据处理;所述数据处理包括:对数转换和/或通过缺失值插补法补充土壤性质参数的缺失值;
S25、根据表征的生物类型将经数据处理后的生物可利用性数据分组;
S26、将分组后数据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采用所述土壤性质和重金属总含量作为自变量,生物可利用性含量作为因变量,建立逐步回归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含量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还包括:S27、采用实验数据对所述逐步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计算与比较,验证所述逐步回归模型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步骤S23中的预设规则包括:
删去未按标准方法开展试验的数据;
删去没有受试土壤性质的数据;
删去非自然土壤数据;
选用测试规范、数据清晰的文献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82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