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升机可收放主起落架承力结构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82159.0 | 申请日: | 2021-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0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婵;高扬;吕乐丰;田中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25/04 | 分类号: | B64C25/04;B64F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卫媛媛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升机 可收放主 起落架 结构 构建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可收放主起落架承力结构的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主起落架上摆臂、下拉杆与主起落架舱结构的交汇处,以及主起落架收放作动筒与主起落架舱结构的交汇处,确定N个连接点;计算着陆及地面载荷工况下,N个连接点的载荷计算结果;根据N个连接点的载荷计算结果,确定主起落架机上N个连接点所受载荷类型及传递路径;根据N个连接点所受载荷类型及传递路径,构建每个连接点对应的连接接头及机身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直升机主起落架舱结构强度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升机可收放主起落架承力结构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直升机主起落架为外撇支柱式构型,可收放。两个主起落架对称布置在主起落架左右两侧,可朝机身对称面收放至起落架舱内。
常规主起落架机身承力结构为单独设计主起落架接头,并按照载荷传递路线将其安装于框梁交汇处。
由于该主起落架的运动行程较大,需要较大的运动空间。传统的起落架承力结构需要更多的部件和空间,不适合该收放型起落架的承力结构。且传统的接头与机身结构连接时对安装工序和精度有较高要求,且由于安装公差的存在,可能由于公差累计影响起落架收放。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直升机可收放主起落架承力结构的构建方法,能够满足外撇支柱式可收放起落架的对空间的要求。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由于减少单独设计起落架接头的数量,简化了结构及安装,避免了安装过程公差传递可能带来的起落架不能顺利安装的危险。
通过优化设计起落架承力结构,达到了减少结构部件,简化安装工序,解决了传统起落架承力结构部件数目多,生产周期长,安装精度要求高,公差传递容易导致起落架安装不上的问题,提供了外撇式可收放起落架承力结构的新型构建方法。
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可收放主起落架承力结构的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主起落架上摆臂、下拉杆与主起落架舱结构的交汇处,以及主起落架收放作动筒与主起落架舱结构的交汇处,确定N个连接点;
计算着陆及地面载荷工况下,N个连接点的载荷计算结果;
根据N个连接点的载荷计算结果,确定主起落架机上N个连接点所受载荷类型及传递路径;
根据N个连接点所受载荷类型及传递路径,构建每个连接点对应的连接接头及机身连接结构。
具体的,根据主起落架上摆臂、下拉杆与主起落架舱结构的交汇处,以及主起落架收放作动筒与主起落架舱结构的交汇处,确定N个连接点,具体包括:
主起落架上摆臂、前纵梁与主起落架舱前框的交汇处为A1;
主起落架上摆臂、前纵梁与主起落架舱后框的交汇处为A2;
主起落架下拉杆、主起落架舱前框和水平件的交汇处为B1;
主起落架下拉杆、主起落架舱后框和水平件的交汇处为B2;
主起落架前收放作动筒与主起落架前纵梁的交汇处为F1;
主起落架后收放作动筒与主起落架前纵梁的交汇处为F2。
具体的,位于连接点A1的接头载荷包含FA1x、FA1y、FA1z,其中航向载荷FA1x通过上摆臂挤压机身接头耳片传递且不产生附加力矩,通过前纵梁航向筋条扩散,由前纵梁腹板剪流向重心处传递;侧向载荷FA1y通过接头传递于前框,由前框腹板剪流向重心处传递;垂向载荷FA1z由通过接头传递于前框与前纵梁交汇处,由前纵梁腹板剪流向重心处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21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