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让抗一体吸能防冲锚杆及其抗冲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57905.0 | 申请日: | 202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2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邹全乐;周小莉;王睿智;甯彦皓;孔繁杰;吴斐;陈子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重庆缙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37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 吸能防冲锚杆 及其 冲击 方法 | ||
1.让抗一体吸能防冲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预紧螺母(1)、减摩垫圈(2)、加载垫圈(3)、防冲构件(7)、托盘(8)和锚杆杆体(9);
所述防冲构件(7)包括菱形蜂窝结构Ⅰ(4)、新型蜂窝结构(5)和菱形蜂窝结构Ⅱ(6),新型蜂窝结构(5)粘合在菱形蜂窝结构Ⅰ(4)和菱形蜂窝结构Ⅱ(6)之间,新型蜂窝结构(5)内部密封,菱形蜂窝结构Ⅱ(6)背离新型蜂窝结构(5)的一侧安装有托盘(8);
所述菱形蜂窝结构Ⅰ(4)背离新型蜂窝结构(5)的一侧安装有加载垫圈(3),锚杆杆体(9)的一端锚固在巷道围岩内,另一端依次穿过托盘(8)、菱形蜂窝结构Ⅱ(6)、新型蜂窝结构(5)、菱形蜂窝结构Ⅰ(4)并伸出加载垫圈(3),预紧螺母(1)旋入锚杆杆体(9)的伸出端;
所述托盘(8)与巷道围岩抵紧,减摩垫圈(2)设置在预紧螺母(1)与加载垫圈(3)之间;
所述菱形蜂窝结构Ⅰ(4)包括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Ⅰ(14)以及连接在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Ⅰ(14)上的上面板Ⅰ(10)和下面板Ⅰ(11),上面板Ⅰ(10)与新型蜂窝结构(5)接触,下面板Ⅰ(11)与加载垫圈(3)接触;
所述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Ⅰ(14)包括相互连接的若干单胞结构;
所述菱形蜂窝结构Ⅱ(6)包括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Ⅱ(15)以及连接在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Ⅱ(15)上的上面板Ⅱ(12)和下面板Ⅱ(13),下面板Ⅱ(13)与新型蜂窝结构(5)接触,上面板Ⅱ(12)与托盘(8)接触;
所述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Ⅱ(15)包括相互连接的若干单胞结构;
所述防冲构件(7)上套设有套筒(16),套筒(16)由具有韧性的塑料制成,套筒(16)的一端与上面板Ⅱ(12)齐平且与上面板Ⅱ(12)密封连接,套筒(16)的另一端与下面板Ⅰ(11)齐平且与下面板Ⅰ(11)密封连接;
所述套筒(16)内注入剪切增稠液,剪切增稠液填充到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Ⅰ(14)和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Ⅱ(15)的单胞结构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让抗一体吸能防冲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蜂窝结构(5)由金属3D打印而成,打印完成后进行热处理;
所述新型蜂窝结构(5)的长度方向与锚杆杆体(9)的长度方向一致,新型蜂窝结构(5)包括若干圆筒Ⅰ、若干圆筒Ⅱ和若干连接柱,圆筒Ⅰ、圆筒Ⅱ和连接柱的长度方向均与新型蜂窝结构(5)的长度方向一致,圆筒Ⅰ的直径小于圆筒Ⅱ的直径,连接柱的横截面呈十字形;
若干所述圆筒Ⅰ呈矩阵布置,相邻圆筒Ⅰ之间采用连接柱连接,每相邻的四个圆筒Ⅰ和四个连接柱连接围合成的腔体内设置有圆筒Ⅱ,圆筒Ⅱ分别与四个连接柱连接;
所述新型蜂窝结构(5)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上均连接有封板,两块封板将新型蜂窝结构(5)的内部密封,剪切增稠液位于新型蜂窝结构(5)外壁与套筒(16)内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让抗一体吸能防冲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增稠液为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和聚乙二醇的混合液。
4.让抗一体吸能防冲锚杆的抗冲击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让抗一体吸能防冲锚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锚杆杆体(9)遭受冲击时,套筒(16)中的剪切增稠液瞬间变硬吸收能量,同时充填在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Ⅰ(14)和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Ⅱ(15)的剪切增稠液变硬为芯层提供支撑,冲击消失后,剪切增稠液恢复原状;当冲击力能量超过剪切增稠液吸能性能时,除剪切增稠液变硬吸收能量外,所述新型蜂窝结构(5)、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Ⅰ(14)和菱形蜂窝结构芯层Ⅱ(15)均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790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