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运行滑移的自复位防振锤及其复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40251.0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64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孙帮华;王成;孙邦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威龙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7/14 | 分类号: | H02G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袁江琴 |
地址: | 238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运行 滑移 复位 防振锤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运行滑移的自复位防振锤及其复位方法,属于防振锤技术领域,解决了滑动的线夹无法有效且自动的恢复至原始位置的问题,包括线夹、钢索、左锤头和右锤头,所述线夹下端固定连接有向两侧延伸的钢索,所述钢索的左端设置有左锤头,钢索的右端设置有右锤头,所述线夹的上端设置有两端通透的线孔,所述线孔的内壁上开设有A端插接口,且线孔中设置有自复位装置。将插杆插接于铰接的线缆中,线夹沿线缆滑移后带动插杆沿线缆移动,进而引起线缆两侧铰接松紧度的改变,再利铰接松紧度增加来推动侧圈环体移动,从而将使得线夹自动复位,且该过程防止绞线直接挤压线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振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运行滑移的自复位防振锤及其复位方法。
背景技术
在高压架空线路上,靠近绝缘子两侧的导线上常挂一个小锤,这种小锤叫防振锤,是为了减少导线因风力扯起振动而设的。高压架空线路杆位较高,档距较大,当导线受到风力作用时,会发生振动。导线振动时,导线悬挂处的工作条件最为不利。由于多次振动,导线因周期性的弯折会发生疲劳破坏。当架空线路档距大于120米时,一般采用防振锤防振。
专利号为CN201610384106.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滑且应用范围广的防振锤,包括防振锤组、线夹板和第一锁紧螺纹杆,所述线夹板的内部设有线槽,且线槽的内壁上设有橡胶保护层,线槽的上端设有辅助凹槽,所述线夹板上留有螺纹孔,所述第一锁紧螺纹杆的前端通过穿插螺纹孔并位于线夹板的内部,所述防振锤组分设有上防振锤组和下防振锤组,且连接块之间通过第二锁紧螺纹杆连接,可以在防振锤两端均牢固的安装在线路上的时候,通过第一锁紧螺纹杆可以使得位于防振锤内部的线路发生扭曲,从而加强摩擦力,以便使得防振锤与线路的连接加强,使其不易滑动,并且设有上防振锤组和下防振锤组可以根据不同的线路需求,来改变防振锤的重量,具有更为广泛的市场前景。
专利号为CN201710633324.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全包防滑移型预绞式防振锤。该全包防滑移型预绞式防振锤包括:缠绕在导线上的预绞丝、连接所述导线的线夹机构、两端设置锤头的钢绞线;其中,所述线夹机构包括,握持所述导线的夹持部、设置所述钢绞线的固定部以及连接所述夹持部和所述固定部的连接部。通过线夹机构将防振锤固定在导线上,通过在线夹机构的夹持部设置全包式的预绞丝,对防振锤在导线上的滑移进行限制,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或强力震动作用下,防振锤沿导线方向或预绞丝绞合方向旋转滑移。但是,上述专利均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已经滑动的线夹无法有效且自动的恢复至原始位置;且铰接的线缆直接挤压线夹,极易造成线夹损坏,线夹本身对线缆的夹持力低,容易导致其沿线缆滑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运行滑移的自复位防振锤及其复位方法,将插杆插接于铰接的线缆中,线夹沿线缆滑移后带动插杆沿线缆移动,进而引起线缆两侧铰接松紧度的改变,再利铰接松紧度增加来推动侧圈环体移动,从而将使得线夹自动复位,且该过程防止绞线直接挤压线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运行滑移的自复位防振锤,包括线夹、钢索、左锤头和右锤头,所述线夹下端固定连接有向两侧延伸的钢索,所述钢索的左端设置有左锤头,钢索的右端设置有右锤头,所述线夹的上端设置有两端通透的线孔,所述线孔的内壁上开设有A端插接口,且线孔中设置有自复位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线夹包括线夹主体、螺栓和半侧耳,所述线夹主体的下端贯穿连接有钢索,线夹主体的中部通过螺栓旋接有半侧耳,所述半侧耳的上端和线夹主体的上端均开设有朝向一侧开口的线槽,两个线槽相互吻合构成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自复位装置包括中轴组件、插杆、中圈组件、左向侧圈组件和右向侧圈组件,所述中轴组件由三段杆体相互旋转连接构成,其中部的杆体上开设有环状分布的B端插接口,所述B端插接口和A端插接口之间插接有插杆,所述插杆的中部穿过中轴组件,所述中轴组件的左侧设置有左向侧圈组件,中轴组件的右侧设置有右向侧圈组件,若干根线缆依次穿过两根插杆之间的间隙,而后越过左向侧圈组件或右向侧圈组件并相互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威龙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威龙电力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402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盐雾试验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雾化结构件、雾化装置与气溶胶生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