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嵌入式进气道唇口防冰加热组件及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11005.2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55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崔艳超;张宏亮;李泽;康维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D15/12 | 分类号: | B64D15/1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张淑华 |
地址: | 300308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嵌入式 进气道唇口防冰 加热 组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飞机电热除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进气道唇口防冰加热组件及制作方法。包括加热功能单元(1)、测温功能单元(2)、过流保护单元(3)、电连接单元(4);本发明的加热组件采用加热元件、测温元件一体化设计,具有加热、测温的复合功能。加热元件采用正弦曲线形状设计,具有和复合材料随型好、易变形、抗疲劳的优点;测温单元使用银纳米线作为感温材料制备了柔性测温单元,可以测量整个发热面的温度,可以避免传统点式铂电阻或热电偶尺寸较大,嵌入飞机复合材料内部后,表面容易出现鼓包、强度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机电热除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进气道唇口防冰加热组件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飞机唇口、进气道的外形为复合材料且较为复杂的双曲结构曲面,飞机唇口、进气道发生轻度结冰就会降低飞机的飞行性能,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目前飞机防/除冰主要应用在机翼、尾翼、唇口、进气道等典型部位,电加热防冰主要分为贴装式电加热防冰、嵌入式电加热防冰两种结构形式。
从检索国内外相关资料来看,在飞机的机翼、尾翼、旋翼等普通曲面、厚度较厚部位已经有嵌入式加热技术的应用。但是还未见有薄壁双曲进气道唇口的嵌入式加热防冰技术方案,目前主要采用贴装式方案解决。
目前飞机复合材料唇口、进气道的除冰技术主要面临以下技术难题:
(1)传统加热元件的随型性能较差
由于唇口特殊的薄壁双曲率结构,目前常用的加热元件是电热片、电阻丝或金属网,但是这些加热元件存在单独与复合材料铺放,随形固化性较差,容易出现分层、贴合性不好,从而导致复合材料出现贫胶、褶皱等缺陷,极大影响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
(2)传统点式测温元件的局限性,导致控温难度大
为了防止飞机复合材料蒙皮过温,加热部件中采用传统的点式铂电阻或热电偶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控。
由于传统点式铂电阻或热电偶尺寸较大,适合安装在复材外部,嵌入复合材料内部难度较大,飞机蒙皮表面容易出现鼓包、强度降低。
传统点式铂电阻或热电偶只能测量某个点具备温度,由于复合材料导热性较差,如果传感器数量少会出现测量不准确的问题,这样以局部
温度点进行控制,存在测量不准确,由于复合材料导热性较差,会出现加热不均匀现象,容易出现“热点”,有些部位达不到防除冰效果,有些部位过温又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3)传统过流保护元件通断次数少,可靠性指标低
传统电防冰加热过流保护元件采用传统的金属触点结构,随着“触点”通断次数增加,触点材料会疲劳老化,存在发生断裂的风险,材料可靠性较低,不满足新型防冰过流保护技术的要求。
(4)传统电连接元件接触面积少,搭接电阻大
传统电连接元件与加热单元之间采用搭接工艺,随着通电工作时电流增大,电阻丝易烧断,主要是电阻丝在排列和胶接过程中发生的易搭接问题。
传统电连接元件与加热单元之间采用大面积手工搭接锡焊,由于汇流条为金属材料,散热较快,大面积手工焊接存在难度大、焊接后强度低的问题。
传统飞机防冰采用的加热网,为镍络合金材料,电阻丝直径大、柔韧性差,无法制成适合双曲薄壁构型进气道的柔性加热功能单元。
鉴于上述内容可知,如何能够设计一种适合薄壁双曲唇口结构的加热组件,能够同时满足加热、测温、过流保护、电连接等条件,成为了防除冰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防除冰功能的双曲构型复合材料唇口、进气道的防除冰加热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10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