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互锁的半浸桨船用双驾驶台液压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03381.7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58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兵;史宗鹰;王森金;刘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F15B11/20 | 分类号: | F15B11/20;F15B13/06;F15B1/04;F15B21/041;F15B21/0423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互锁 半浸桨船用双 驾驶 液压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船舶液压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互锁的半浸桨船用双驾驶台液压控制系统。其包括主站方向舵和副站方向舵,所述主站方向舵的主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切换阀的第一出油口,副站方向舵的主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切换阀的第二出油口,切换阀能够切换油路进入主站方向舵或副站方向舵。本发明在主副站方向舵机的工作腔的油路上各增加一个双向液压锁,能够实现非工作站方向舵机工作腔油路的绝对隔离,双驾驶台能够实现绝对互锁和相互独立工作,相互之间不会形成干扰;能够满足主副站双驾驶台纵倾油缸上下调节,同时左右转舵油缸能够自由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液压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互锁的半浸桨船用双驾驶台液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船舶制造领域,尤其是使用半浸桨船艇中,常常会遇到一条船有两驾驶台,且两驾驶台的转向系统均为液压系统,两驾驶台的液压管路需要并联到油缸上,在使用过程中,两驾驶台的液压油路容易相互形成干扰,导致船舶两驾驶台控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自动互锁的半浸桨船用双驾驶台液压控制系统,在主副站方向舵机的工作腔的油路上各增加一个双向液压锁,双驾驶台能够实现绝对互锁和相互独立工作,相互之间不会形成干扰。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互锁的半浸桨船用双驾驶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主站方向舵和副站方向舵,所述主站方向舵的主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切换阀的第一出油口,副站方向舵的主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切换阀的第二出油口,切换阀能够切换油路进入主站方向舵或副站方向舵;
所述主站方向舵和副站方向舵的工作腔油路并联设置,主站方向舵的第一工作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主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一进油口,主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一出油口通过液压管路分别连接左转舵油缸下腔体和右转舵油缸上腔体,主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二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分别连接左转舵油缸上腔体和右转舵油缸下腔体,主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二出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主站方向舵的第二工作油口;所述副站方向舵的第一工作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副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一进油口,副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一出油口通过液压管路分别连接右转舵油缸下腔体和左转舵油缸上腔体,副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二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分别连接右转舵油缸上腔体和左转舵油缸下腔体,副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二出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副站方向舵的第二工作油口;
所述切换阀的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分别连接第一齿轮泵的出油端和第二齿轮泵的出油端,第一齿轮泵的进油端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油箱出油口,第二齿轮泵的进油端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油箱出油口,第一齿轮泵的回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油箱回油口,第二齿轮泵的回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油箱回油口;所述主站方向舵的主回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油箱的回油口,副站方向舵的主回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油箱的回油口。
进一步的,主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一工作油口上连接第一蓄能器,副站双向液压锁的第一工作油口上连接第二蓄能器。
进一步的,切换阀与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之间设置单向阀,单向阀的第一进油端通过液压管路连接第一齿轮泵出油端,单向阀的第二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第二齿轮泵出油端。
进一步的,油箱与主站方向舵、副站方向舵之间设置冷却器,冷却器的进油口分别连接主站方向舵、副站方向舵的主回油口,冷却器的出油口连接油箱的回油口。
进一步的,冷却器和油箱之间设置过滤器,过滤器的进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冷却器的出油口,过滤器的出油口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油箱的回油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在主副站方向舵机的工作腔的油路上各增加一个双向液压锁,能够实现非工作站方向舵机工作腔油路的绝对隔离,双驾驶台能够实现绝对互锁和相互独立工作,相互之间不会形成干扰;能够满足主副站双驾驶台纵倾油缸上下调节,同时左右转舵油缸能够自由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33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