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过渡缓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63808.5 | 申请日: | 202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1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靖;彭华春;李元俊;陈名欢;赵子越;刘阳明;陈丽莎;田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5/10 | 分类号: | E01B25/10;E01B1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6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座式 单轨 轨道 过渡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桥梁结构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过渡缓冲装置,用于车辆段轨道梁的连接,包括设置于两相邻轨道梁之间的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以不低于轨道梁行驶面设于梁缝处,其与两轨道梁分别连接并在两轨道梁之间形成缓冲段,以避免轨道车与轨道梁端部刚性接触。本发明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过渡缓冲装置,通过在车辆段轨道梁的梁缝处设置第一预埋型钢,利用弹性件将轨道梁相连,并在第一预埋型钢的侧向和底部设置支撑锚钉结构,以避免第一预埋型钢被拔出,保证缓冲装置对轨道车的缓冲效果,整体结构较为简单,且施工方便,在降低轨道梁的连接成本的同时,大大简化了缓冲装置的安装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桥梁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过渡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为单轨的一种,单轨系统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制式。跨座式单轨是通过单根轨道支持、稳定和导向,车体采用橡胶轮胎骑在轨道梁上运行的轨道交通制式。跨座式单轨属于中等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其特点是适应性强、噪声低、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能更好适应复杂的地形地貌环境。
针对跨座式单轨的轨道梁结构,为了保证行车的舒适性,通常会在轨道梁的接缝处设置指形板结构,利用指形板结构将两轨道梁相连,以避免轨道车在接缝处发生颠簸,影响轨道车的形式舒适性。
通常情况下,轨道交通的正线段由于荷载相对较大,并且行车速度快,为了确保行车的舒适性,采用指形板连接过渡梁缝是必要的。但是针对车辆段,轨道车通常处于空车状态,并且行车速度较慢,其对轨道车的行车需求并不高,而车辆段的轨道梁数目相对较多,就需要大量的指形板进行过渡连接,并且指形板通常为铸钢构件,为了保证指形板无缝衔接,需要对预埋件的精度严格控制,这使得轨道梁之间的连接工作大大增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过渡缓冲装置,用以解决现有轨道梁梁缝连接结构复杂且不便于安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过渡缓冲装置,包括设置于两相邻轨道梁梁缝处的缓冲件和连接件,其中,
所述缓冲件以不低于轨道梁行驶面设于所述梁缝处,并在梁缝处形成将两相邻轨道梁连通的弹性结构,以对经过梁缝处的轨道车进行缓冲;
所述连接件为分设于缓冲件纵向两端的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缓冲件和所述轨道梁,以将所述缓冲件稳定连接所述轨道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嵌设于所述轨道梁侧壁处的第一预埋件,并在所述第一预埋件上开设有与外部连通的容置槽,所述缓冲件端部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处直径小于所述容置槽内径,以对所述容置槽内的缓冲件进行限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预埋件背离所述缓冲件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用于抵接固定所述第一预埋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水平面呈一定倾角抵接所述第一预埋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预埋件底部还设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竖向固定所述第一预埋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件由耐压耐磨弹性材料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置在轨道梁侧壁上的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二预埋件位于所述轨道车导向轮行驶路径上的梁缝处,并将两轨道梁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置在轨道梁侧壁上的第三预埋件,所述第三预埋件位于所述轨道车稳定轮行驶路径上的梁缝处,并将两轨道梁连通。
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638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